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通讯员陈梓娴王赐豪
“罗法官,6年了,我以为这个赔偿款没指望了……”7月6日,申请执行人张先生来到市人民法院,将一面印有“执行有力司法为民”的锦旗送到执行法官罗璋手中。这面锦旗背后,是一起持续6年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在法院创新运用执行悬赏机制后,得以最终执结。
被执行人“人间蒸发”,案件执行遇阻
2018年冬天,张先生因一起交通事故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肇事司机刘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因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张先生遂将刘某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各项损失10余万元,获得法院一审支持。
一审判决生效后,刘某拒不履行赔偿义务。2019年1月,张先生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当时想着,法院都判了,他们总得给个说法。”张先生回忆,判决生效后,他多次联系刘某,但对方总以“没钱”为由拒绝履行。执行法官调查发现,刘某名下既无房产、存款,也无车辆登记,其居住的房屋也早已空置,“刘某一家已搬走,去向不明。”
在随后的6年间,法院执行团队持续开展调查,先后17次前往大瑶镇、金刚镇等地排查,调取了刘某近5年的银行流水、通讯记录和出行信息等,并走访了其亲友,得到的回复都是:“不知道他在哪儿”。
“有一次接到线索称刘某在江西萍乡打工,我们凌晨3点开车过去,蹲守了3天,才发现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罗璋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每一次的调查情况。
但,张先生的生活也因这次意外陷入困境。“住院花了好几万元,赔偿款拿不到,又因为受伤不能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多次前往市人民法院了解执行进展,“有时看到法院的车从门口经过,都想拦下来问问情况,又怕打扰法官的工作。”
2021年,市人民法院依法将刘某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其高消费,刘某依旧仿佛人间蒸发。
2022年,该案因“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终结执行’不是结束,但当时确实有一种无力感。”罗璋坦言,这类“人财两空”的执行案件是基层法院最头疼的难题。
一则悬赏公告让僵局有了“转机”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张先生又一次来到市人民法院,手里攥着一沓厚厚的医药费清单——旧伤复发让他不得不再次住院,沉重的经济压力让他决定“最后试一次”。
“案件陷入僵局,发布悬赏公告后,或许能有意外收获。”罗璋表示。
“只要能找到人,我愿意出悬赏金。”张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根据执行悬赏工作指引,申请执行人需自愿承诺悬赏金额,法院审核后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公告。经过核算,张先生承诺按实际执行到位金额的5%支付悬赏金,并签订了书面申请。
6月25日晚,浏阳市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则《执行悬赏公告》:“现申请执行人张先生悬赏查找被执行人刘某下落及财产线索……凡向本院提供有效线索并促成案件执行的,按执行到位金额的5%支付悬赏金……”公告附上了刘某的身份证照片、户籍地址及执行依据。
悬赏公告发布后,引发热烈反响。“好多网友转发到本地群,还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这人我好像见过’。”次日下午,罗璋的手机突然响起。“喂,是罗法官吗?我看到你们发的悬赏公告,见过有个人叫刘某,跟照片上的人有点像……”
根据这一线索,执行团队立即展开调查,并很快锁定浏阳某烟花公司员工就是找寻了6年的刘某。
锁定财产转移证据,24小时执结案件
从市人民法院到浏阳某烟花公司,40分钟车程里,罗璋和同事已做好明确分工,一组负责联系公司负责人核实情况并控制被执行人刘某,另一组负责调取其近半年的工资发放记录。
“我们到的时候,刘某正在车间上班,”罗璋回忆,“看到穿制服的执行人员时,他第一反应是想跑,但被我们控制住了。”
在烟花公司财务室,执行人员发现了关键证据:刘某的工资每月由公司账户转账至一张非其本人名下的银行卡。“这明显是故意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罗璋说,他们当即对其工资流水进行了证据固定,并向公司负责人释明了法律责任。
在掌握了刘某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初步证据后,执行法官立即依法传唤了刘某,“你在公司工作有收入,却故意转移财产,躲避执行长达6年,已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经过多轮协调,被执行人刘某当即表示愿意支付案款,申请执行人张先生考虑刘某的实际经济状况,同意适当减免部分款项。
最终双方自愿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刘某一次性向张先生支付8万元。张先生同意法院向提供关键线索的举报人发放4000元悬赏金,并领取案款7.6万元。
至此,该执行案件执行完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