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烟与洪峰间架设“信息天桥”守护救援通信的生命线
通信尖兵刘钊的“云端”冲锋
刘钊(左)示范搭建卫星便携站。受访者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
无论是浓烟滚滚的火场上空,还是洪水肆虐的溃口前沿,总有一架无人机穿透险境、向险而行,为生命搜寻希望,为救援指引方向。驾驭这双“天眼”的刘钊,是浏阳籍退役军人、现为株洲市消防救援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通信班班长。
从初握摇杆的通信“小白”,到历经上百次救援任务淬炼的骨干尖兵,十三载春秋,刘钊埋首钻研通信技术,在指尖与苍穹之间,架起了一座守护生命的“信息天桥”。
淬炼“千里眼”
“我的武器,是精准的图像、稳定的信号和永不中断的通联”
2012年,刘钊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成为了当时武警株洲消防支队的一名消防兵。
“刚下中队时,我被安排担任火场文书兼通信员。”看着战友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火热的战斗氛围中不断成长,而自己终日与电脑、电台和各类文件为伴,最大的“体能消耗”不过是肩扛相机、手执三脚架随队行动、寻找拍摄角度,刘钊内心不免有些落差。
刘钊在检查无人机设备。受访者供图
这种自我怀疑,直到刘钊首次参与大型火灾扑救任务时才被彻底打破。当时居民楼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烈火呼啸、人员嘈杂,整个场面异常紧张。指导员在轰鸣的消防车引擎声中对刘钊吼道:“你的岗位就在这里!你是我们的眼睛!把现场情况给我盯死了!”
那一刻,刘钊意识到,他的“战场”并不在水枪延伸的最前方,而是在烟火弥漫处准确捕捉影像、传递关键信息;他的使命不是持枪灭火,而是用镜头、电台和图传设备,为逆火而行的战友提供支援:“我的武器,是精准的图像、稳定的信号和永不中断的通联。”
时间来到2017年,刘钊被调至株洲支队信通科。“走进机房,是一整面墙的屏幕、嗡嗡作响的机柜以及我从未接触过的核心网络设备。”面临从“基础性”到“专业性”的转型挑战,刘钊的“知识恐慌”达到了顶点。
刘钊迅速调整状态:首先,放下老兵身份,以新兵姿态重新学习,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在科室同事、工程师、厂家技术员调试设备时紧跟一旁,细致观察、不停追问、认真记录,力求吃透每一个参数、每一条指令背后的原理;其次,推动自己从设备使用者向管理者、维护者转变,在同事指导下,深入钻研核心交换机的配置逻辑、卫星链路中断后的冗余备份机制等技术原理,并主动参与日常的网络巡检、设备维护和链路测试,通过实践积累运维经验。
最关键的是,刘钊让自己成为连接技术支撑与一线实战的“桥梁”。凭借丰富的基层实战经验,刘钊深刻理解一线对通信保障的实际需求与常见难题;同时,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又使他能够准确理解技术部门的方案设计。
每一次重大安保任务、每一次跨区域抗洪抢险,都是最好的压力测试和实战课堂。任务前,刘钊带领团队反复测试各种极限情况下的通信预案;任务中,认真监控着每一条链路的状态;任务后,立即召开复盘会,分析每一个卡顿、每一次中断的原因,并着手优化系统。
面对因设备更新换代出现的融合不畅、复杂环境下信号传输不稳定等难题,刘钊还带领班组成员建立了“每周一学”“故障案例分析会”等学习交流机制,通过轮值主讲、实操比武、现场研讨等方式,一一攻克复杂的通信原理、设备操作和网络架构难题。
在这种高强度、系统化的锤炼下,刘钊的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实现了迅速而扎实的提升。他不仅出色完成了上百次重大救援任务的通信保障工作,屡次在关键时刻确保指挥畅通、信息精准回传,因此荣获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12次,成为支队中闪亮的业务标杆。
驰骋火场与洪峰
“我们的成就感,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和‘用我必胜’的坚定”
实战是检验能力的最终考场。在真正的火场、洪涝中,刘钊带领的通信班是现场指挥不可或缺的“千里眼”“顺风耳”,在一次次危急关头发挥着关键辅助作用。2024年7月,岳阳华容县洞庭湖区发生决堤险情。深夜11点,刘钊所在支队接到增援命令,迅速赶往华容县。抵达现场时,堤坝已出现多处险情,通信信号极不稳定。
“快!我们带上设备先走!”没有片刻犹豫,刘钊立即带领前突小队扛起近100公斤的通信装备徒步挺进,随后乘坐冲锋舟到达目标位置,迅速组织开展高点架设布控球,使用无人机制作全景图、二维正射图、灾前灾后对比图等工作,第一时间上传灾害现场全景画面,为前方指挥部提供准确、可靠的灾情信息,为辅助指挥作战提供有力支撑。
而这样的逆行,对刘钊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2022年10月,刘钊所在市的一个乡发生森林火灾。山势陡峭、林密草深,加之天气持续干燥、水源遥远,扑救任务极其艰巨。刘钊带领通信保障队员毅然奔赴火场,在浓烟与高温中坚守了8天7夜。
“火场信号极不稳定,有些区域根本传不回数据。我们常常要扛着40多公斤重的通信设备爬陡坡、穿密林,寻找信号高点。”刘钊回忆。高温炙烤下,山路狭窄陡峭,浓烟弥漫,每一步都充满危险,“但只有把信号接通,把现场全景图传回指挥部,才能为扑火决策争取时间——快一秒钟,百姓的损失就能少一点。”
就在那8天里,还有一份牵挂深藏在他心底。他的爱人即将临产。一边是火情严峻、通信吃紧的任务一线,一边是家中焦急待产的妻子。他坦言:“她在家里担心我,我在火场担心她。那种心情,是真的煎熬。”但职责所在,他始终没有撤离火线,直至完成所有通信保障任务。
“通信员的工作有一个特点:当一切顺畅时,你是隐形的。”尽管屡立战功,但刘钊常说,任务成功时,鲜花和掌声属于一线救援的英雄,而通信员的最高荣誉,恰恰是“存在感”的消失——意味着在整个过程中,信息流从未中断,指挥从未“失聪”,通信保障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却又让人察觉不到:“所以,我们的成就感是一种‘幕后’的成就感,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和‘用我必胜’的坚定。”
在刘钊看来,消防通信员的岗位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天降神兵,只有平凡的岗位、繁杂的工作,以及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提升的本领。
如今,刘钊依然坚守在他所热爱的通信岗位上,带领班组持续钻研新技术、拓展新战法,继续做消防救援指挥中枢最可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