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老兵唐尧风回忆那段难忘的抗战经历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和敌人拼刺刀”
日本投降时,满大街都在放鞭炮
唐尧风,浏阳社港人。1926年出生,于1941年参军,曾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志光张玲彭红霞
2025年8月末,社港镇合盛村,99岁的抗战老兵唐尧风的家中。
随着木门“吱呀”一声缓缓推开,仿佛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屋内悬挂的“致敬抗战老兵”锦旗、“老兵光荣”等标语,讲述着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光阴。
唐尧风虽然已经满头白发,皱纹深刻,但他庄严地举起右手敬礼时,那挺直的脊梁和坚定的目光,依旧彰显着不屈的抗战精神。
“虽然年纪小,但我不怕上战场!”
年少时学武有成,15岁当上团长警卫员
1926年,唐尧风出生于浏阳社港一个山村。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铁蹄踏入东北。中华大地,山河破碎。
“人人都痛恨日本鬼子。”虽已99岁高龄,但回忆起这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唐尧风的眼中依旧闪过一丝愤慨。11岁时,他被家人送去学习油纸伞手艺,因为个子小时常被人欺负。于是,他拜师当地的拳师喻钦信,白天学艺,晚上学武。
“人灵活,反应快。”唐尧风说自己练武时非常刻苦,每天晚上都比别人多练一个小时,结冰下雪也咬牙坚持,“几个月下来,师兄们都打不过我了。”
也正是这段学武的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抗日英雄埋下伏笔。1941年,年仅15岁的唐尧风学有所成,被师傅派到长沙县的武馆给新人授业传艺。一次,他带队练拳的身影被一个高个子军官看在眼里。这人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7军140师419团团长杨伯超。彼时419团在长浏边界休整,杨伯超正在物色警卫员。
为检验唐尧风的实力,喻钦信安排弟子们现场来了一场武术切磋。小小年纪的唐尧风擅长洪拳与子午棍法,身法轻巧而灵敏,一人对战四五个人依旧稳居上风。杨伯超见状大为赞赏。
得知杨团长是来征兵的,唐尧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加入杨伯超的警卫班。在部队中,他迅速融入战士们的行列,接受了军事训练,学习步枪、刺刀等技战术。
“虽然年纪小,但我不怕上战场。”唐尧风坚定地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如唐尧风一般的热血青年,响应着号召走向前线。
“日本侵略者,该杀!”
在捞刀河畔伏击日军,与之拼刺刀取得胜利
在唐尧风等人刻苦训练之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为了牵制中国军队对香港英军的支援,并从根本上解决自身战备物资的巨大消耗问题,日军贪婪地将目光投向“鱼米之乡”湖南,狂妄地叫嚣要拿下长沙,并扬言“速战速决”。
“日本侵略者,该杀!”唐尧风的语气充满了力量。彼时广州、武汉已先后失守,日军正步步紧逼长沙,战线从新墙河一直拉到汨罗江、捞刀河,再到浏阳河。“我们团与日本人的正面交锋是1942年1月正式开始。”
在司令薛岳的精心部署下,第九战区部队摆出“天炉阵”,巧妙地将日军主力引向长沙城,再来一个“瓮中捉鳖”。
唐尧风所在的团则奉命在捞刀河永安段一带进行巡查,负责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线。他们轮班潜伏在河堤、草丛等隐蔽处,换防时就撤至长沙县春华山进行休整。
有一次,他们在捞刀河畔张家岭处设伏。唐尧风回忆,“当时晚稻已收割完毕,战士们把稻田蓄满水,水深泥烂,延缓了日军的行进。”
当双方距离拉近,战斗瞬间爆发。唐尧风凭借自己敏捷的身手和过硬的功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挺起刺刀,刺入一名日军的胸口。由于用力过猛,拔刀时因为惯性作用,他后退几步将身后另一名日军撞倒在地。
“我回头一看,那名日军正在攻击我们的团长,这一下歪打正着,救下了团长。我们的团长身手很好、打仗很拼,当时受到两三个日军的围攻。”唐尧风越讲越激动。凭借着地理优势和战术配合,他们成功赢得了这次伏击战的胜利。
唐尧风记得,第三次长沙会战打了半个多月,最后日军战败,撤退到新墙河以北,恢复战前双方对峙状态。
“步枪对坦克,我们赢了!”
知晓日本投降消息,满大街都在放鞭炮
2025年8月末,蝉鸣依旧,山河安宁。八十年光阴流逝,这位近百岁高龄老兵的某些记忆有些模糊,但他始终清晰地记得广播里传来日本投降消息的那一天——满大街都在放爆竹,四处都是一片欢呼。
“真是难以想象,我们用步枪、匕首对抗敌人的飞机、坦克,但我们赢了!”老人的话语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还记得那场寒冬腊月的战斗,中国士兵穿的是布鞋,有的更是赤脚作战,手上仅握着步枪和匕首;而对面的日军,装备精良,穿的是皮鞋,驾驶着飞机和坦克。“看到敌人的飞机飞来,我们只能匍匐躲避在附近的沟渠、草丛中。”老人用手比划着,“他们的一个炮弹,就能炸出一个房子那么大的坑洞。为了防止敌人快速渡河,战士们把浏阳河桥都炸毁了,但是敌人拆毁附近民房,用木头、门板搭了便桥……”
然而,无论敌军的武器多么先进,都无法动摇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青山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无数战士用他们的生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城墙。唐尧风曾有一次在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他们埋伏在草丛中,一颗炮弹就落在他的身边——万幸的是,那是一颗哑弹。
“我身边有许多战友都牺牲在战场上。”那位引领他踏上战场的团长杨伯超最后也牺牲了,唐尧风面带哀伤,但他坚定地表示,“面对外敌,我们中国人从不畏惧死亡,因为我们知道正义必胜!”
唐尧风的儿子、76岁的唐缀流说,父亲在参加完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就离开了原部队,后来加入了焦达梯(焦达峰的弟弟,时任国民党湘潭地区专员)的部队,回到了浏阳。1949年5月,唐尧风随地方武装力量参加起义。他珍藏着一本红色封面小册子,上面写着:“起义人员证明书广字第59602号,唐尧风同志,原系国民党地方武装人员,于一九四九年五月在浏阳参加起义,特此证明。”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后来,唐尧风干起了老本行,在镇上一家油纸伞厂做工,养育了5个子女。受父亲的影响,儿子唐缀流不满20岁报名入伍,在人民解放军的熔炉中历练了5年,于1974年退伍返乡,扎根乡村一辈子。
“这些年来,唐老就像是我们身边生动的历史课本。”社港镇合盛村党总支副书记唐伟才由衷地说,唐尧风晚年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和宣讲,经常向年轻一辈讲述抗战经历,弘扬抗战精神。“村里的小学早就已经邀请了唐老,希望父子俩在开学后为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上一堂爱国思政课。”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