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罗柱:传承红色基因构筑思政高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4-22 10:47:25
微浏阳
—分享—

文丨罗柱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志,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教育生动育人资源的重要来源。作为一名史志档案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为浏阳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思政高地贡献兰台力量。

一、党史溯源,铭刻革命华章

作为革命老区,浏阳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秋收起义于这片土地上爆发,如同一束明亮的火光,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开辟出全新的革命路径。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作为这段光辉历史的有力见证者,妥善保存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与文物。它们宛如沉默却生动的讲述者,无声地重现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冲锋陷阵、坚韧不拔的英勇画面。

胡耀邦同志为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故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故居中的陈列全方位展示了胡耀邦同志的成长轨迹与坚定不移的信仰,时刻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勇往直前。

此外,浏阳涌现出2万余名革命烈士,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烈士的伟大事迹,构成了浏阳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成为开展思政教育时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鲜活教材,其精神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二、修志载史,留存岁月印记

从史志的视角来看,浏阳在各个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显著成就需要被详细地记录与留存。我们的党史、地方志系统梳理了这些翔实的记载,为深入研究浏阳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富且可靠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浏阳人民在革命年代所展现出的顽强抗争精神与伟大奉献精神。

一是强化史志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史志资源,建成“浏阳记忆”展厅和“浏阳市方志馆”,获批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家方志馆、中国地方志学会联合发文通报表扬,年均接待参观人员3000余人次,成为宣传和推介红色浏阳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是续志编纂有条不紊。有序推动全市第三轮修志工作,在长沙市九区县(市)中率先开展乡镇(街道)志、部门行业志续修工作。先后指导编撰《南市街小区志》《南山村志》《浏阳市人大志》《浏阳市统计志》《浏阳市工会志》等志书。《浏阳市审计志(2003-2023)》《浏阳市教育志(2014-2023)》《浏阳市森林公安志(2011-2023)》相继成书。浏阳被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推荐为全国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试点单位。

三是精心编写家风作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成立新时代家文化写作小组,聚焦“家”文化系列,编写并出版“家风、家庭、家国”三部作品,结合《家风》中“时代呼唤传承好家风”的智慧,为现代家庭建设注入文化基因;通过《家庭》中“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倡导现代家庭建设;把握《家国》中“家国同构”的精神,强化社会责任与爱国意识。

四是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毛泽东遇险脱险路线探究》《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研究》成为市域红色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前往张坊镇、官渡镇等地,深挖红色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史志力量,推动形成“红色旅游”知名品牌。

三、档案存真,传承精神根脉

档案以其真实性与权威性,为浏阳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浏阳的档案资料中,保存着大量与革命相关的文件、书信、照片等原始材料,这些档案生动地还原了历史场景,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伟大情怀。

我们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扩大档案征集范围,近年来,征集到罗章龙的重要档案、李梅羹在莫斯科的留学档案以及徐叔华的手迹等珍贵档案。将征集到的档案整理完成后采取专人专柜专库进行保管,坚持定期对库房温度湿度及消防等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科学规范、安全有效地做好档案管护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档案馆优势,及时对进馆的红色档案开展扫描、拍照等数字化处理,依托兰台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档案专题数据库,并在浙江、山东、贵州等地区进行异地备份,确保档案永不丢失。目前,我馆馆藏资源总库已拥有601.2万条目录数据,数据总量达到21.23TB,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98%,数字档案资源总量和数字化率均在全省省市县三级档案馆中名列前茅。

红色,是浏阳最鲜明的底色。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浏阳这片红色热土成为思政教育高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作者系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