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好物”出圈
集中力量打造农产品高端公用品牌“浏阳好物”
助力浏阳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地”
高坪镇双江村葡萄园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浏阳河从大围山奔涌而下,滋养出两岸富饶的土地,也孕育了浏阳绿色优质的农产品。
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的餐桌,一头关系农民的增收。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个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
国家有部署,省市有要求,浏阳见行动。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地”,聚焦“产业强市”,融合“暑期经济”“烟花经济”“后备箱经济”“品牌经济”等多元业态,通过发布“浏阳果蔬藏宝图”、建设浏阳农产品高端公用品牌“浏阳好物”等系列举措,加快助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
强链延链补链,绿色食品产业攀高向新
浏阳绿色食品品类众多、质量上乘。近年来,浏阳农业部门持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天岩寨柑桔、浏阳金桔、大围山梨、葛家鸡肠子辣椒、浏阳黑山羊5个产品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浏阳土特产闯市场的“金字招牌”。
“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地’,浏阳既有品牌基础,也有产业优势,更有政策机遇。”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说。
葛家镇金源村鸡肠子辣椒大棚
在绿色食品产业链上游,浏阳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菜篮子”“果盘子”,还是湖南省最大的“渡春淡菜”基地,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全国蔬菜重点县(市),年产值超15亿元。在水果板块,沿浏东公路打造的“百里绿色水果走廊”特色水果产业带一路飘香。2024年,我市水果种植面积14.13万亩,总产量19.62万吨,总产值超10亿元。
在产业链中游环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浏阳已建成以浏阳经开区、省级农业科技园为核心的食品产业基地,培育了盐津铺子、金磨坊、湘纯农业、新聪厨等龙头企业,湘菜食材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调味品产业在全省也首屈一指。全链条拥有上市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家,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产业链下游,浏阳人通过独特的烹饪工艺,找到了绿色食品“美味出圈”的密码。特别是浏阳蒸菜,不仅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极具市场号召力的餐饮IP。目前,全国浏阳蒸菜门店已达2万家,还开进新加坡,走进联合国,享誉世界。
今年以来,浏阳围绕“两个年”建设,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扎实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新签约食品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在建项目27个,竣工项目6个。其中,镇头镇金田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已招引湖南许大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3家优质企业。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有115家规上企业,1—6月实现总产值80.48亿元,同比增长11.7%。
与此同时,浏阳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层次仍有提升空间,品牌影响力尚未与其产能规模相匹配,深度融合、多元拓展的能力仍待加强。
日前,浏阳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覆盖沿溪、古港、达浒、小河、高坪等5个乡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地”为总目标,科学系统编制绿色食品产业链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7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实现总产值3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2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续的产业动力。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将“流量”转化为“销量”
盛夏时节,浏阳各大果园迎来采摘热。桃子、梨子、李子、葡萄等水果缀满枝头,吸引八方游客踏上“从枝头到舌尖”的甜蜜之旅。
在古港镇愚公庄园,游客三五成群穿梭在果林间,尽享采摘乐趣。来自长沙的游客刘贝贝连连称赞,“每年7月奶油葡萄上市的时候我都会来。”除了采摘,刘贝贝还会在农庄品尝农家菜,采购酸枣粒、土鸡等特产,“时间充足的话,还会到附近的民宿住一晚。”
外地人必来,本地人常来。市民朱招珍也是这里的常客,“我每年都来好几次,这里的桃子又脆又甜,口感很好。”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田野是最广阔的亲子空间。“采摘经济”既满足了家庭休闲的多元需求,也推动绿色食品“出圈”。
在浏阳,“采摘经济”正成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游客不仅能采果,还能就近住民宿、玩漂流、买特产。而随着“后备箱经济”的崛起,伴手礼等也成为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浏阳积极打造“世界烟花旅游目的地”,持续放大“焰火经济”的带动效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这一引流入口,近期浏阳推出了“果蔬藏宝图”,串联起看焰火、品非遗、吃蒸菜、购特产等特色旅游线路,并结合“暑期经济”“采摘经济”“后备箱经济”,展现好看、好玩、好吃、好购、好住“五好”浏阳风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把火爆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全力打造农产品高端公用品牌“浏阳好物”
目前,农产品整体呈现两极分化,有些能卖出高价,有些还在为销量发愁,每次出现“食品安全”事故都会成为舆论焦点。这充分说明市场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有强烈需求,但又充满着“消费信任危机”。
这一结构性矛盾,亟须通过品牌化的路径加以破解。
如今,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居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下单浏阳的葛家鸡肠子辣椒。辣椒不稀奇,奇的是葛家鸡肠子辣椒常年价格维持在60元/公斤以上,即使在今年整体丰收、蔬菜价格普遍回落的背景下,它依然“辣得特别”,成为浏阳土特产中的爆款代表。
和它一样火的,还有浏阳黑山羊,羊肉价格维持在160元/公斤以上。这样极具辨识度、高品质的农产品,正是“浏阳好物”品牌建设的根基所在。
“浏阳农产品就像散落的珍珠,需要统一品牌来串联成链。”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浏阳正集中力量打造农产品高端公用品牌“浏阳好物”,前期推出浏阳好菜、浏阳好果、浏阳好味、浏阳好油、浏阳好米、浏阳好水、浏阳好料、浏阳好蜜八大系列产品,实现品牌、形象、品质、渠道、运营、推荐的“六统一”,推动农产品向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底线。“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是浏阳对“好物”的庄重承诺,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浏阳建立健全了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控。今年6月,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国农验证”,农药残留检测、样品管理、现场抽样等4项能力测试均通过,质量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延伸阅读
人才归乡,新农人托起绿色希望
“等到南瓜上市,每天基地的瓜果总产量能达到5000到6000斤。”盛夏时节,古港镇花城村,24岁的李世武正忙着在蔬菜基地打包刚采摘的茄子。
作为长沙十佳农村青年“领头雁”,李世武创办的合作社年供应蔬菜超百万斤,带动3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他一边沿袭“顺时而种”的传统经验,一边借助网络学习绿色种植技术,探索生态低碳种植模式。“除了走批发市场的老路子,我们还与超市、连锁餐厅、电商平台建立了长期合作。”李世武说。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李世武是浏阳返乡创业浪潮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浏阳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持续引育用好乡村产业人才,为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高地”积蓄了人才力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1100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