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园人家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24-02-06 11:05:29
微浏阳
—分享—

文丨吴桂元

近日翻阅珍藏的往日资料,发现了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照片,心情五味杂陈。照片上,阴雨朦朦天空下,一条泥泞的沙石公路……我似乎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几十年来,这条路如生命的纽带,连接着山区与城市,连接着家乡与我的心灵。我的梦想从这里起飞,我的青春从这里出发。终逃不过思乡的苦,我回到了儿时世界里,重新启航——

四岁那年,在父母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下,在亲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几兄弟姊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告别了多年租住房屋的时代。房子虽简约几间,却是令人开心快乐的自由天地。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有说有笑,即使有打闹、有哭声,第二天醒来欢笑依然。现在想找到那种感觉,还真挺难的。

从洞阳老街搬到毛园,这里仅有我们一家人居住,甚是寂凉。一到夜晚,一栋房、一家人、一个月亮、万千星星,是最真实的陪伴。

“毛园”的由来,据说是很久之前这里曾有一个大花园,植被茂盛,围墙周边长满冬茅草。冬茅草在我家乡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植物,山上、路边随处可见。它虽卑弱,却让人畏惧,它的叶边像刀刃一样锋利,稍不留神就会割出血。它们越长越多,大面积生长后,风一刮,就成为一片景色,毛茸茸的枝头很是好看,就此有了“茅园”的称呼。后来有位教书先生路过此地,认为“茅”字不太好写,改成“毛园”大家都能认出,好记好写。就这样,大家慢慢接受了“毛园”的称呼。

毛园生产队不到三十户人家,素有“七个姓八个冲”之说,大多是欧阳姓氏,是原居民。其他几个姓氏多是修“洞阳水库”后迁入的。由于姓氏各异,建房子时都是分开的,围绕着山边或公路周边建造,就像天上的星星,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傍晚时分,家家户户袅袅炊烟,像一幅山水画,映入大地之间,宛如世外桃源。

从洞阳老街往毛园来,要经过一个叫“黄鳝冲”的地方,山冲里无一户人家,路也是一绕再绕,夜晚行走有点吓人。长大后我偶尔夜晚骑自行车走这里,每次都使劲踩车爬坡,压根不敢往两边看,那情形有如“百米冲刺”。这条弯路在十几年前彻底改变了,如今是一家上市公司驻地。

从黄鳝冲下来是一个很陡的坡。一边是大队的藠头厂与藠头种植基地,一边是十来亩的水塘,老百姓称它为“山子塘”。小时候我在这口塘里游过泳、钓过鱼,干塘的时候还下去摸过鱼。水塘边住着几户欧阳姓氏的人家,长辈们基本都逝世了,同辈的几个兄弟姐妹家家都建有独立的楼房,有自己的私家车,年纪大点的都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几户人家因临近公路,是最早的征收拆迁户。现在这里是金阳大道立交桥,四通八达。社会的发展,真让人目不暇接。

山子塘下方叫“犁冲”,一丘一丘的良田错落有致,再往下走是另一个乡镇的良田和房屋。记得当年为修一条简易公路进去,两个生产队还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争斗。山里人修路,是需要很大决心与魄力的,但利益驱使与沟通障碍造成的误会甚至恩怨,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还好,有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做了大量沟通工作,在两个乡镇的协调下达成了共识,终于修通了这一条村级公路。生产生活方便了许多,大家慢慢尝到了甜头,也就没了往日那种隔阂,甚至还有两户互通婚姻变成了亲戚。再之后,两个乡镇合并为一个乡镇,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在犁冲的左手边还有一个好美的小山冲,叫“画树冲”,两边的山不高,中间一丘丘良田似画出来一样。初夏时节,橘子花开,漫山飘香。我家在这里分得了一块自留山,在贫瘠的当年,山上的柴是必备必须的家庭需求,砍柴割草成为农活外的重要工作。一座小山,就像剃发师一样,挨着挨着“剃”上去,再挑着回家,这是小时候学习之外的作业,也是减轻家庭负担应做的必修功课。如今不用柴火做饭了,也不允许随意砍伐树木,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山子塘往前走一点,是毛园生产队的一大一小的“三沙坪”(三沙坪是由黄土、沙子和石灰搅拌而成的)。“双抢”时节,大多数稻谷都在这里晾晒。然而让我最兴奋的,是有几个节日会在这里放电影。每当知道要放电影的消息,便早早地洗好澡,拿着凳子占着靠前的位子,期待夜晚的来临,无论放的是什么,那滋味不亚于“过年”。每当回想那时的情景,心里就禁不住乐开了花。

从养路公班出来,有一个很长的上坡,最上方处有一段特别陡,经常有车在那里爬不上去,需配合人力推上一把才能上去。熟悉这段路的老司机会在上坡时开足马力,一鼓作气冲上去。万一冲不上去,就只能往后倒上十几米,再次发动冲锋。在最陡那段路的左边,住着一户欧阳人家,遇到需要推车的时候,年轻人欧阳梅清总是热心提供帮助,深得过路司机赞赏。

上了坡,拐上两道弯,又有一个90度的大急弯,这里叫“周园铺”,两边都是杉木林,下方是茶园。弯道的右手边,住着一位看山的周姓孤寡老人,村上为了照顾他,就让他负责看护园林。这个杉木林和茶园的开发,是时任村支部书记苏哲元提议的,他在书记任上11年,为人耿直,谈吐自如,还在乡镇其他七个单位工作过。这位老人家的一切,在我记忆中恍若在眼前。

毛园是一个既普通又平凡的地方。我的少年时期,基本都是在毛园成长的。这里有一位百岁老人“连婆婆”,二十多年没见过我,有一次正巧在她家门口遇见,我问她是否还认识我,她不到三秒就说出了我的名字,令我目瞪口呆。毛园生产队姓氏虽多,但交往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他们都是善良忠厚之人。

如今的毛园已翻天覆地。毛园的发展,随着时代节拍欣欣向荣,再也不是冬茅遍地,已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相信未来的毛园,会更上一层楼。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