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讯(记者张可夫彭红霞)“早稻亩产达到1300斤,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成绩。”七月骄阳似火,“双抢”进入高峰期,种粮大户邓见加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穗,不禁喜上眉梢。他说,今年早稻生产能考“高分”,要搭帮脚下的“智慧粮田”。
位于沙市镇河背村的“智慧粮田”共2249亩,稻田阡陌纵横、成方连片,共有4名大户耕种。半人高的稻丛中,一个个智能设备“犹抱琵琶半遮面”,里头藏着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生物诱控等一系列种田高科技。
实际上,就在去年,其中的600多亩耕地还是让人望而却步的“草皮地”。由于收割草皮要把根部土壤一并铲走,破坏了宝贵的耕作层,土壤肥力下降。
随着防止耕地“非粮化”政策实施,当地依法“退草还耕”,下大力气恢复了渠道和水系,并利用粪肥还田等方式有效改良了地力。
“切实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邓见加咬咬牙流转了140亩草皮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多亩,去年双季产量约为1000公斤,成了来之不易的“吨粮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借助长沙市开展粮食生产“四高”(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试验示范的契机,“新生”的草皮地进一步向“智慧粮田”升级——
作为“四高”千亩核心示范片,2249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集成推广全程机械高效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智能管网节水灌溉等一批先进技术,同时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领衔的专家团上门指导。“过去种田靠的是土办法,现在是高科技。”邓见加感慨。
农田灌溉是个辛苦活,过去要靠人工顶着烈日打开一个个阀门,如今坐在家里,在手机App上打开对应田块的智能蝶阀,便能通过管道精准高效灌溉。
人工打药追肥的身影,被空中的植保无人机取代;在院士团队智援下,水稻吃上了科学搭配的“营养餐”。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天气情况等信息在手机上一目了然……7月13日,示范片早稻生产迎来“交卷日”,经过专家组测产验收,亩产达654.8公斤,同比增长10.14%。柏连阳表示,浏阳今年进行的“四高”试验示范,在全省、全南方稻区都有很强的推广性。
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层次打造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十万亩辐射带动区,辐射带动了浏北片区13万余亩粮田提质增效。
在多种科技的加持下,今年“四高”试验小目标就在眼前:千亩片、万亩片、十万亩片单产分别增加10%、8%、5%,效益增幅每亩150元、100元和50元,总计增效700万元以上。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