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老干部大学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开办基层教学点44个
金刚镇老年大学,学员们正在一起学习打鼓,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老年人健康向上、老有所乐的激情与风采。刘珂摄
每周准时到教室上课,一家九口同上一堂课;一个课程接另一个课程,连上二十几年的老师还舍不得告别讲台……浏阳市老干部大学(下称老年大学)人气爆棚,热门课程一座难求。
从1994年建校起,老年大学始终坚持政治立校、党建引领,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结交朋友、增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把“学、乐、为”有机结合,解锁老年人晚年幸福密码,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文艺大餐”,以“有所为”增色“银发美”,为基层治理贡献“银发”力量,持续推动新时代老年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红珍实习生李新媛
阵地建设全覆盖
家人变同窗,乐享幸福“银龄生活”
盛夏时节,踏入老年大学,嘹亮的歌声、非洲鼓、二胡等音乐旋律此起彼伏,一旁的舞蹈班、摄影班、书画艺术班、太极班的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中尽享其乐。
按照课程设置,老年大学每个课程均为半年一期,学完结业。今年上学期,在声乐班的课堂上,每周一都能看到一家九人同上一堂课的场景。
淳口镇农大村,老年大学大鼓班的学员们聚在一起练习,从老邻居变成了“新同学”。刘珂摄
“我们有五兄妹,还有舅舅、舅妈相约一起来上老年大学,每个人都报了两门以上课程,涉及七八个专业类别,各怀才艺。有时候过节放假,一家人在家吹拉弹唱,可热闹了。”学员李斌说,“以前在家没有什么事可做,84岁的妈妈也无聊,有了老年大学这一平台,大家生活充实了,既学习了才艺,又愉悦了身心。”
不仅是学员受益,老师亦是如此。今年66岁的周亚萍是老年大学的声乐班老师,从老年大学建校起便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学校最开始只有一个班,现在都有26个班了,我的课堂人气可旺了。”在周亚萍看来,老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而是让老龄学员从中体验乐趣、找到自信、获得快乐。
目前,老年大学共开设声乐、花鼓戏、信息技术、书画艺术、舞蹈、文学、器乐等130余个班,聘请各类专业教师50余人,每年在校学员约1.2万人次,采用“考勤不考试、评优不评分、结业不毕业”的管理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课办学。这里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并成功创建长沙市、湖南省示范性老年大学。
与此同时,老年大学还延伸至基层,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开办基层教学点44个,各级老年学校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班级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将政治学习纳入教学内容。此外,还依托网上学习平台,常态化开办一批基层网络教学点,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教学方式更灵活
送课程下村,老年人家门口学才艺
激情昂扬的红歌、姿态优美的舞蹈、宛转悠扬的二胡、活力四射的健身操、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鼓表演……在金刚镇老年大学举行的庆七一暨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中,精彩的节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金刚镇老年大学创办于2020年8月,现设有舞蹈、书法、智能手机、中华国学经典、民间礼仪、声乐、太极拳等10个专业课程。更贴心的是,根据金刚镇地域特点,考虑到老年人交通不便、身体情况、天气、时间等因素,老年大学在丹桂村、太子湖村、金市村、沙螺村、石霜村创办了5个分教学点,6名专业老师分批次晚上送课下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艺大餐”。
“以前想去老年大学报个舞蹈班,但因路程远、出行不便,一直没有报。现在分教学点办起来了,每周四晚上老师都会来村上,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学跳舞,非常方便。”金刚镇丹桂村学员唐花纹说。
“每一名学员都非常认真,我们会挑选部分优秀学员聘任为当地的老师,学员唐花纹表现很优秀,跳舞、书法样样行,今年我们聘请她为学校的舞蹈老师,负责丹桂村的教学。”金刚镇老年大学校长刘守美介绍,学校还成立了4支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共有约100名队员,每年都会前往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志愿帮扶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
因地制宜推动老年大学向基层延伸,不仅让辖区内的老年人出家门就能进校门,切实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也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健康发展。
夕阳余热再发光
发挥“银发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既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更要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走进淳口镇农大村,美丽屋场风景宜人,村民乘凉谈笑,其乐融融。眼前这一美好景象,离不开村上开办老年大学。
“我们建立‘总支牵头、支部协作、党员带头’工作机制,成立老年大学临时党支部,每个班级设立班干部,积极发动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依托党支部的阵地、设施优势,推动老年大学与基层党组织结合,实现阵地联用、力量联合、资源联享。”农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小红说。
这阵子,农大村岭背屋场时常响起鼓声,这是老年大学上学期新开设的班级——大鼓班。“目前,我们根据报班的人数和现有条件开设了书法、声乐、非洲鼓、太极、广场舞、健美操、军鼓等9门课程。”王小红说,围绕文化、健身、娱乐等方面开设多样化课程,让老年人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艺,从“老邻居”变为“新同学”,大家相守互助,其乐融融。
“我们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去村上10个美丽屋场轮流表演,班干部还会化身‘宣讲员’,将防溺水、森林防火等知识穿插其中,让老百姓在享受文艺表演的同时,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非洲鼓班的班长吉仕花说。
一名老年学员,带动一个家庭,熏陶一方乡民,传递浓浓的正能量。自从老年大学开班以来,村上的矛盾纠纷减少了,村干部上户沟通更顺畅了,美丽屋场建设自发筹资筹劳的村民更多了。如今,在农大村各项基层治理工作中,处处都能看到老年大学学员们活跃的身影,真正实现了老年人在家门口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战鼓催奋进,号角励争先。走在新征程上,全市老年教育事业工作者将持续奋斗,唱响凝心聚力的“主旋律”,共谱抢抓机遇的银发“合奏曲”,奏响创新实干的银发“最强音”,为高水平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浏阳图景贡献“银发”力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