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公司,提供水稻耕种收一体化服务,走上现代化种粮路
喻宁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为赶上晚稻种植的时节,他计划在8月1日前完成早稻收割。
追梦人:喻宁,社港镇浏北村人,1998年出生,18岁入伍,23岁退伍返乡发展农业。如今,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农机服务有限公司,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之路。
追梦感言:“山野田间,也能闯出一片天。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可以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种田’这份事业,并且干得出色。”
盛夏风吹稻谷香,七月田间“双抢”忙。
7月16日,走进社港镇浏北村,连片的金黄稻田里,轰鸣的收割机正来回穿梭、收割早稻,一派丰收的田园画卷。
驾驶收割机的是“伴着米袋子长大”的浏阳小伙——今年25岁的喻宁。2021年退伍回到家乡后,他便“子承父业”,开起了收割机。少年时流行的《稻香》还在耳边环绕,而今他“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有人在外闯荡,有人留守家乡。山野田间,也能闯出一片天。"手捧金黄的稻穗,尽管皮肤被晒得黝黑,但喻宁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彭红霞实习生邹珊谭晓倩
退伍返乡投身农业
“稻田陪我长大,现在我来呵护它”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6年,高中毕业的喻宁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2021年,度过了5年兵旅生涯的他考虑到父母日渐年迈,身旁无人照料,决定回家创业。
为什么选择投身农业?也许与他儿时的经历分不开。
小时候,喻宁经常跟着开收割机的爸爸帮村里其他人家收割水稻,“那时我才比水稻高出一个头,收割机也是那种老式的,我就坐在上面帮忙撑开装稻谷的袋子。”
社港镇浏北村,连片的金黄稻田里,收割机正在收割早稻,一派丰收的田园画卷。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喻宁闯出了自己的事业,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种粮路。
清早出发,一路嗅着稻香,慢慢放松,慢慢清醒。那时候的他觉得“在家、在稻田里就有一种安心的、自由的感觉。”
“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了我的部队生活。”谈起部队,喻宁不自觉调整了身姿,在阳光的照耀下,他的身影似乎更加挺拔。从18岁到22岁,从青涩少年到稳重坚韧的武警战士,时间可以标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但无法概括他的成长历程,“部队教会了我很多,尤其是磨砺了我的意志力。”2021年退伍回到家乡,面对未来的出路,喻宁当即决定投身广袤的田野,“稻田陪我长大,现在我来呵护它。”
社港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瞿学智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喻宁,“9月底回来的,国庆假期就拿着退伍安置费买了一台收割机。”
第一年,喻宁主要帮别人收割水稻,提供一些农机服务;第二年,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种粮之路,种了200余亩田;今年,他又扩大规模,种了400多亩早稻、100多亩一季稻和再生稻。
“今年,我还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开垦了几十亩荒地,也是为制止耕地抛荒作了自己的贡献。”喻宁笑着说。
起早贪黑忙抢收
“干这一行,就要能吃这一行的苦”
虽然有儿时的耳濡目染,但真正开始从事水稻生产,喻宁才发现“种田”也是一门大学科。晒种、选种、打田、播种、插秧、缓苗、田间管理、收割等,每一步都大有学问。
刚开始,他一边跟着家中长辈学习传统的方法,吸收他们的经验,一边学习有关水稻耕种收一体化的农机服务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喻宁先后参加了拖拉机驾驶、收割机驾驶、无人机撒种操作等农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了相应证书,成为了一名全能农机手。
种好水稻,人是关键,但也需要好的气候。2022年,喻宁刚刚摸到种水稻的“门边”,就遇上了全省自1961年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秋冬连旱”。这让他的晚稻收益锐减。一时间,也招来了村里乡亲的质疑。
“好好地当兵回来却要种田,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现在年轻人种地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哦……”面对这些声音,喻宁只是一笑而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我回家种田,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我走好自己的路就好了,凡事得慢慢来。”他很清楚,干这一行,就要能吃这一行的苦。
近段时间早稻抢收,他更是起早贪黑,因丰收而喜悦,也因丰收而忙碌。7月16日10时,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工作4个小时了。“昨天(7月15日)从下午1点半忙到了今天凌晨4点,没休息多久,6点就又起来了。”喻宁说,为了赶上晚稻种植的时节,他计划在8月1日前完成早稻收割。
“这个伢子踏实、肯干!”瞿学智这样评价喻宁,“平时他有什么农事方面的问题,都会找我们请教,做事非常认真。”
回想这两年的经历,虽然有坎坷,但喻宁从来没后悔过,“我相信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是一条宽广大道,坚持科学种田,踏实肯干,一定会有所收获。”
新农人新思路
成立农机服务有限公司,提供耕种收一体化服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人种田,也不能总是按着老套路走。
两年过去,喻宁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从单一的收割发展到了承接水稻育秧、无人机播种撒肥、收割水稻等一条龙服务。
科技带来的高效率让他对发展水稻产业的信心大增,于是,他决定尝试跨区收割。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决定有些担忧,认为路程遥远,人生地不熟。喻宁父亲虽然干了多年的水稻收割,但一直在社港镇,未曾想过走得更远。喻宁则认为,“收割看的就是效率和质量,只要机械跟得上,距离不是问题。而且有活干,就不嫌远了。”
2022年,他了解到湖南省支持免费办理跨区收割的业务,便前往浏阳市农业农村局开具了跨区域作业的相关证件。当年9月,他便同姐姐一道前往岳阳、平江等地开展收割工作。
由于南北种植收割季隔着一段时差,在不耽误自己种植晚稻的基础上,他还拓展了北上收割的业务。
“今年完成晚稻栽种后,我就会和同伴前往四川收割水稻。”他说,“路线已经定好,四川那边也都对接好了。”
捞刀河畔,这个年轻的新农人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可以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种田’这份事业,并且干得出色。”喻宁说,下一步,他计划在家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水稻耕种收一体化服务,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
新闻延伸
晚稻移栽忙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张可夫彭红霞实习生黄星沙)7月17日,晴空万里,位于沙市镇河背村的浏阳市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示范区,正呈现出一幅繁忙的“双抢”画面——这边,插秧机穿梭不停,忙着移栽晚稻;那头,收割机驰骋田间,将一排排早稻齐腰割断。
记者从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了解到,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总任务121.6万亩,早稻完成30.41万亩,51.16万亩中稻已全部完成播种,粮食总产任务56.4万吨。目前,水稻生产进入“双抢”季节,全市30.41万亩早稻收割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晚稻的栽插工作也在陆续铺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