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范故事上舞台,道德力量润心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1-20 10:31:18
微浏阳
—分享—

第六届长沙市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浏阳专场举行

06版创文-3.jpg

第六届长沙市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浏阳市专场,5位榜样的事迹深入人心,播撒了崇德向善的种子。记者彭红霞

1月19日上午,第六届长沙市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浏阳市专场在市图书馆举行。5名宣讲人用生动的讲述,展示了汤俊杰、何平、柳维新、甘厚美4位道德模范和新时代湖南好少年耿静好的初心和奉献。

伴随着宣讲人深情的讲述,现场聆听者时而面露笑容,时而洒下热泪。每一个故事结束,报告厅里总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宣传一个道德模范,就是在全社会树起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一种导向、一种追求。这些新时代道德模范的励志故事和奋斗精神,在每个浏阳人的心中种下了崇德向善的种子。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汤家小院”里的幸福

人物名片:汤俊杰,长沙市天心区人,第六届长沙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我想大家一定想不到,我的双腿是假肢,膝盖以下截肢了。”自然地向听众鞠躬问好后,汤俊杰说出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这位来自天心区、双下肢截肢的坚强汉子,多年来不仅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还积极投身残疾人公益事业,用坚强为家人和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树立了榜样。

“‘汤家小院’是我们家微信群的群名。和大多数家庭微信群一样,我们聊的都是长辈的起居健康,交流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汤俊杰说,但和大多数家庭不同的是,他和他的家人有不同的残障。

“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一个苦难之家,但‘汤家小院’里有情有义有佳话。”在汤俊杰心中,面部毁容的妈妈善良智慧、勤俭持家,用鼓励和爱陪他走过一段段坎坷的人生路;妻子王霞善良乐观,用辛勤操劳、单纯的笑容带给他幸福的婚姻生活。患病的儿子也给汤俊杰带来很多幸福的感受。多年来,他不离不弃带着孩子做康复治疗,教孩子说话、训练认知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渐渐地,儿子能慢慢听懂他的话,看懂他的手势。

“感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感谢一路上给予我帮助的爱心人士,庆幸我生命中有‘汤家小院’这群人。”汤俊杰还在老家发起成立了“新村阳光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扶残助困、爱心助农、公益研学等活动。在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志愿者走进乡村,共同为乡村振兴助力。

“向日葵女孩”,播撒爱的阳光

人物名片:何平,浏阳市澄潭江镇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很多人亲切地称何平为“向日葵女孩”,她说,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就是她的阳光。

何平出生在澄潭江镇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双残,弟弟曾患心脏病。但亲朋师友的关心、乡邻的爱护、学校和支村两委的帮助,使得何平和家人一直生活在温暖和爱心之中,也培养了她一颗感恩的心。2008年7月底,正读高二的何平在《浏阳日报》上看到田家炳实验中学学生詹志芳因母亲患病无钱医治,准备辍学打工的新闻,她和家人商量后,拿出爸爸治病报销后余下的一半费用送到了詹志芳家,鼓励他千万不能辍学。

在何平的鼓励下,詹志芳打消了退学的念头,还考上了新疆的一所军校,成为了一名优秀军人。这件事情后来被拍摄进了以何平为原型的电影《向日葵女孩》。

读大学和研究生时,何平带着弟弟上大学,后来又把智力障碍的妈妈和瘫痪在床的爸爸接到身边照顾。何平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打工挣钱养家,最多的时候同时打了7份工。

作为青少年的知心姐姐,何平还走进多所学校做公益,分享励志故事。“我们推出了青少年思想引领品牌‘向日葵思想引领计划’,通过向日葵姐姐课堂、向日葵姐姐伴成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何平说,她将在长沙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个平台上继续助力寒门学子成长成才,传递温暖和爱心。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人物名片:柳维新,浏阳市永安镇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柳维新在家排行老二,姐姐柳安仁从小瘫痪在床,妹妹柳凤佳因小儿麻痹症丧失行走能力。父母相继去世后,照顾姐姐和妹妹就成了柳维新的责任。为了这份责任,他付出了一生。

生活有多难?在宣讲人刘水甜的口中,观众深刻认识了这个再苦再难都不言弃的汉子。

每天清早起床,柳维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姐姐和妹妹做饭、洗衣服,将姐姐抱到椅子上休息,然后出去做工。工作不能离家远了,因为中午要赶回家做午饭。傍晚回家也顾不上休息,收拾好家里后还要帮姐姐按摩,或是推着妹妹到屋外走上一圈。

为了照顾姐姐、妹妹,柳维新一生没有成家,今年70岁的他双鬓已渐渐斑白,原来能轻松背起姐姐和妹妹的脊梁也开始弯曲,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也不敢有半点松懈。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柳维新一家住上了新房,邻居们也经常给予一些帮助。

2019年,柳维新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那次去北京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出门前,他一遍又一遍托付邻居亲友,一定要妥善照顾姐姐、妹妹。他从北京回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赶回家,为姐姐和妹妹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他常说,“有我在,就不会让你们饿着。”这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语,道出柳维新无私奉献的大爱。

深藏功与名,淡泊见初心

人物名片:甘厚美,浏阳市文家市镇人,第六届长沙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战场上,他英勇杀敌;退役后,他隐藏功名,在淡泊和清贫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宣讲员陈琼从1999年文家市煤矿一份尘封的档案讲起,将甘厚美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

在解放陕南的战斗中,甘厚美和战友们在牛蹄岭上浴血奋战。那次战斗,他因作战英勇被记特等功。1958年,他带着一叠奖章证书和一身伤病复员回乡,成了浏阳二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后来,担心伤痛发作影响教书,他辞职回乡务农。1964年7月,甘厚美被安排在文家市粮站工作,后又转到清江水库和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无论到哪里,他始终脚踏实地、任劳任怨。1971年2月,甘厚美主动申请到文家市煤矿工作。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去最艰苦的地方,要去人们最需要的地方。”深深的矿井里,留下了他采煤运煤、测量瓦斯、检查煤车的辛勤背影。直到1982年,他以一名普通工人的身份从煤矿退休。

“甘厚美今年94岁了,在他的抽屉里有一叠收款收据,都是他捐给学校、医院和灾区的,有十几万元。”陈琼说,甘厚美家有五个孩子,妻子是临时工,这十几万元都是他一分钱一分钱省出来的。生活中的他对自己近乎苛刻,穿了8年的衣服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我要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甘厚美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的人生路,走得坦坦荡荡,写满了忠诚、奉献和担当。

向阳之路,从这“礼”出发

人物名片:耿静好,浏阳河中学学生,“新时代湖南好少年”

耿静好有着多重身份,她是浏阳河中学的学生,是淮川街道第一届朝阳社区向日葵火钳小分队的队长,同时也是红色讲解员、浏阳的文旅志愿者、浏阳文庙年龄最小的“国保守护人”。

从五年级到九年级,耿静好在浏阳文庙服务了215次、讲解330批次,共计540个小时。小小年纪的耿静好在宣讲台上十分坚定地说:“我守护文庙的初心从未变过。”2018年,耿静好和妈妈推出了《静好说文庙》系列节目,获得了一批听众“粉丝”。浏阳一中的一名语文老师告诉耿静好,他把《静好说文庙》每一期节目的文案都打印下来供学生传阅,这样的肯定让耿静好更有动力了。音频节目后来拓展成了视频,耿静好每年都会自制一些视频作品送给文庙做宣传。

耿静好还和妈妈一起修改编写了《少儿版文庙讲解词》《我守护的文庙红》和《我见文庙多静好》等文稿。最近她还出现在央视少儿频道的《中国少年说》节目中,讲述以少年之心守护中华之礼的故事。

“跨越4年的守护,让我越来越深爱我的国,我的家,深爱浏阳这片红色的热土。”耿静好说,她愿从浏阳文庙起步,以少年之心继续守护和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