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3户村民投工投劳,建成300米沿河风光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3-12 10:17:37
微浏阳
—分享—

官渡镇观音塘村万家组的绿色实践

浏阳日报讯(记者李小雷)3月10日上午,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官渡镇观音塘村万家组金鸡河河畔,83岁的村民林招兰正在新栽的桃树旁拔草。林招兰是万家组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发起人谢兴华的母亲,也是组上投身植绿、护绿工作的一员。

金鸡河发源于张坊镇,在官渡镇汇入大溪河,虽取名为河,但流经官渡镇观音塘村时形如一条小水沟,两岸一度杂草灌木丛生,行人无处下脚。3月10日,记者来到该村万家组河段时,看到的景象与往日相比已是天差地别——300多米长的河岸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路面平整,一棵早春的桃树正含苞待放,与一旁开满油菜花的田野相衬,别有一番韵味。

“这里种了海棠、红叶石楠、紫薇、桂花等花卉苗木,还种了桃树、李树、梨树、橘树、枇杷树等果树。”看着林招兰细数着一株株自己和村民亲手栽下的树苗,记者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植物园。她告诉记者,常见的花卉苗木在这里都能找到,“花木数量有近千株,只是大部分还没有长大。”

正在附近扯艾叶的村民周女士说,这段几百米长的河岸是整条河唯一的一段风光带,“如果不下雨,每天中午或傍晚就会有村民结伴到这里休闲散步或跳舞。”

时光回溯到几年前,这段河岸还是杂草丛生。“当时的河岸边长满了超过一人高的茅草,伸头看不到河水,而在我们小时候,河岸虽然不宽敞,但没有这么多杂草,还可以下河戏水。”2016年,村民谢兴华回家过年时,表示想对河岸进行改造,他和母亲林招兰一起把河岸道路平整拓宽,又自掏腰包买来树苗栽种在河岸道路两旁。

因为自己在上海工作,后续工作他就全部交给了母亲打理。“这个想法很好,我也很支持。”林招兰每天都会到河岸上看看树苗的长势,施肥、除草,慢慢地,她的行动感染了同组的其他村民。第二年开始,全组33户村民全部加入到绿色实践中来,自发投工投劳对河岸进行改造。

经过5年的改造,如今这段特色河岸长达300多米,路面拓宽至了4米,两旁遍植花卉苗木及果树,成为了万家组的一道风景线。

“接下来我们会在风光带的亲水处打造一个沙滩,河水不深,夏天孩子们可以来这里玩耍。”观音塘村党总支委员谢光辉说,在去年年底,他们用挖机平整出了沙滩的雏形,今年夏天就能全面建成,“这条沿河风光带不但美化了环境,还能吸引游客来此观光。”

记者手记

绿色实践带动乡村振兴,让乡愁可感可知

这些年来,谢兴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乡村振兴有何关联,直到看到相关宣传报道,他才知道有一种乡村振兴叫留得住乡愁。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愁里装着的风物和人情是乡村的灵魂,但在城镇化的车轮中,不少地方却抛弃了灵魂。而谢兴华等村民的护绿行动,让乡愁变得可感可知。

“儿时,河道是干净的,河岸上也是绿树成荫。”说起儿时的回忆,谢兴华说,再过两年他就要退休还乡了,到时他要带着儿孙们回老家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儿时的生活。

对于乡村振兴,村民唐女士的具体理解是:去年春天,这里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观光游玩,她的艾叶粑粑一度卖断了货,“现在我们这里的油菜花开得正好,晴天经常有人来观光休闲。”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不少乡镇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乡村采摘游、赏花观光游、乡土文化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探索丰富了旅游产品形态,让乡村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回头再看谢兴华的行动,不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绿色实践么?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