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西百年古宅“落户”浏阳

编辑:戴鹏 2018-05-31 10:17:09
微浏阳
—分享—

近日,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宅经过重装修缮获得“新生”,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洞阳镇全域旅游的景点之一。记者彭红霞
 
  一园一院,与时光同居。洞阳镇洞阳社区,华科生态文化园。沿着古老的青石台阶,一栋极具历史沧桑感的古宅跃入眼中。古宅“原籍”江西高安,因年久失修飘摇于风雨之中。两年前,它被柏建集团的能工巧匠们用心迁出高安,最终“落户”洞阳。近日,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宅经过重装、修缮获得“新生”,以“匠心园”为名,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洞阳镇全域旅游的景点之一。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重生
 
  30余位能工巧匠用时四个月恢复古宅原貌
 
  如果建筑的语言可以解读空间,那么眼前的这栋古宅无疑是会说话的:入庭先有院,会让到来的人先放慢脚步。再走近,沉郁、独特的古宅,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历史的巨大变迁。古宅虽然比较破旧,但是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难掩当年的繁盛。蜿蜒的屋棱、精致的雕花,鸟、兽、虫、鱼多种吉祥物,让人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独特讲究。
 
  “499根木柱,204根梁,418根檩条,1234根椽子,188569块青砖……当时光是这些材料就运了15车之多。”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柏建集团负责人周开明听闻江西省高安县龙潭镇罗塘古丰村有一栋百年老民宅,因年久失修面临着拆除的命运。抱着对古建筑独有的感情,集团立马派人奔赴高安。
 
  经过了解,周开明发现这栋古宅有着漫长的历史,根据厅内悬挂的牌匾可推测建房者为蔡氏家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光绪丙子年(1876年)。几经变迁,房子已经十分破旧,但是房屋基础牢固,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见。
 
  “买下来,并按原貌迁移回浏阳。”感受着时光深处里的百年老宅,人、物和故事渐行渐远,而那些深藏于砖瓦之间的匠心与工艺却是栩栩如生,周开明下定决心好好保护它。在与原屋主进行反复沟通交涉后,古宅易主。最终,20多位工人在古建筑行家的指导下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将这所房子拆下来,之后,30多位能工巧匠又用了整整四个月时间才恢复了它的原貌:“因为是卯榫结构,所以无论是拆还是重装,都耗费了极大的精力。”
 
  探寻
 
  古宅超百年中厅悬挂“义崇巾帼”牌匾
 
  “硖水环抱世泽长,武夷秀挹家声远。”
 
  还未正式步入古宅,院门上一副对联已将原主人的气韵与心愿透露无疑。移步至前厅,没有多余的繁杂炫耀,精美的木雕、坚实的石台阶,还有那宏大的布局,只能让人惊叹古代的能工巧匠是如何留下这栋精美建筑的。同时,也不忘猜测究竟是怎样的人会拥有这样的府邸?
 
  前厅、中厅、天井、回廊……整栋古宅拥有数十间房,面积达280平米,精致却不张扬。在中厅的横梁之上,一块书有“义崇巾帼”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其右书“案奉旌赏乐助积谷署理奉新县知县徐元升为”三行小字,其左书有“光绪丙子年孟冬月榖旦职监蔡馥妻蔡毛氏立”;而在偏厅,还有一块大匾悬挂梁上,上书“懿(或‘巍’字)然师范”四字。因为时代久远,牌匾漆色剥落严重,因此看不太清楚。
 
  “根据中厅牌匾上的文字,可以知道其背后的史实。在光绪丙子年,也就是光绪二年(1876年),蔡馥之妻蔡毛氏捐助积谷(积谷用于备荒赈灾,属公益事业),署理奉新县知县徐元升根据朝廷旨意,为她立此匾,表示嘉奖。‘义崇巾帼’,即蔡毛氏虽是妇人,却如此急公好义,堪为典范!”青年学者汤锐参观过这座古宅,他对这块牌匾的大意进行了解读。他介绍,立匾、建宅的时间关系,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牌匾立于此宅建设之前(从他宅移挂于此),另外一种是立于此宅建成之后。“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合建筑风格等因素来看,这栋老房子应该已有百多‘岁’了。而此匾更蕴藏着古代慈善文化、乡村风尚等信息,颇具文物、历史价值。”
 
  “穿越漫长的时光,以呵护之心来对待这座老宅,也算是相得益彰。”柏建集团项目经理龚福奇表示,以“匠心园”三字来搭配它,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鞭策与激励,匠心独运的建筑,值得好好保存下去。(感谢汤锐对本文写作提供帮助)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