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完小创新开设藤编、豆腐制作等特色课后服务课
又接地气又新潮,快乐解锁乡土技艺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学习藤编技巧。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翻飞的藤条,在一双双巧手的编织下,变成了一个个精巧的包包;一颗颗被水泡得圆鼓鼓的豆子,在经过磨豆浆、过滤去渣、煮沸、点卤、凝固等步骤后,变成了滑嫩可口的豆腐;在季节交替中,翻土、种植、除草、施肥,便可以看到由种子变成蔬菜的整个过程……
“孩子们乐在其中,真的是又接地气又新潮。”“生活处处皆学问……”结合本土特色,大围山镇东门完小开设了藤编、豆腐制作、种植等特色课后服务课,将生活常识与生活智慧融入到了课堂之内,引来了家长的点赞。
指尖上的魔法,亲手体验藤条变包包
“哈,又到了最喜欢的藤编课了!”随着下课铃声响起,东门完小的近30名小朋友便成了校园里上课最积极的人。快速收拾书本,孩子们兴奋地带着藤编材料冲到了一楼的手工教室。因为特别喜欢这节课,大家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教室里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基础的藤编技巧,接下来我们主要是巩固并学习如何锁边、安把手……”一上课,手工藤编课老师赖世英便直入教学主题。台下,孩子们则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讲。

完成编织后,孩子们自豪地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藤编作品。
“平编、交叉编、锁边……我们接下来进行实操。”赖世英和孩子们拿出长短不一的仿真藤条,将中心点对折后,将一根包另一根,折上穿洞,向下收紧重复编出田字格……
“藤条是有生命的,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了解它。”“看,这根从上面穿过,那根从下面穿。对,就是这样!”遇到不熟练的学生,赖世英则俯下身温柔地示范。那些藤条像灵活的小蛇一样,形成了一个个田字格,变成了精巧的包包。
“老师,我在家忍不住编了一些,作品已经完成了。”在其他同学还在紧张地编织时,五年级111班的廖智鹏第一个举手展示自己的成果。他羞涩地表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难,但掌握技巧后就越编越上瘾,因此周末就悄悄在家“加班”了。他笑着说,要将手中这个制作精巧的藤编包包送给妈妈当礼物,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刚开始我也没有信心,可是现在越编越有成就感。”四年级114班的张文槿一开始也疑惑这些普通的藤条是否真的能变成漂亮的包包。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她手中的作品便是最好的答案。
“每周两节课,有近30人报名了藤编课。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完全不懂到熟练编织,也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且,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越来越强……”因为自己喜欢做手工,赖世英曾带孩子们开过扭扭棒、手工折纸等课程。暑假里,她自己尝试用藤条编了两个包包,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便在开学之初开设了藤编特色课。让人惊喜的是,报名十分火爆,但因场地有限只开了一个班。
石磨中的奥妙,亲眼见证豆子变豆腐
在大围山镇,白沙豆腐是鼎鼎有名的特产。经过厨师一番蒸、煮、炖、焖、炸、煎,便能端出一桌绝妙的豆腐盛宴。
和藤编教室的安静不一样,豆腐工坊可谓是烟火气十足。
“豆子要磨5圈以上,豆浆才能细腻……”110班的曾语桐正和小组成员一起磨豆浆。孩子们分工明确,各自负责推磨、添料、清理石磨等工序,有条不紊。

推磨、添料、清理石磨……豆腐工坊里,孩子们分工明确,亲身体验豆腐的制作流程。
“白沙豆腐好吃,最重要的是选取饱满新鲜的黄豆,按1:10的比例用山泉水浸泡,浸泡时间约为10个小时……做出一片滑嫩的豆腐,需要经过磨豆浆、过滤去渣、煮沸、点卤、凝固、加压成型与切块等多个步骤……”说起家乡的特产,112班的胡雅彤如数家珍。
“点卤最难,比例是最大的秘密。”“煮豆浆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不然一不小心就烧糊了……”说起打豆腐的秘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透露着小细节和小诀窍。
尽管孩子们的身高和力道都不如大人,但在工坊里,每个孩子都带着十二分的热情体验打豆腐的全过程。豆浆磨好之后,孩子们细心地用纱布过滤,再倒入锅中煮沸、点卤。最后,这些滑嫩的豆花会在一个木制小箱子里蜕变成新鲜的豆腐。
“制作出来的豆浆和豆腐,孩子们都有品尝,还会带到集镇上请路人品鉴呢。大家都觉得这堂课程开得好,很接地气。”课堂上,指导老师李娟耐心十足,一边教孩子们豆腐制作要领,一边手把手示范。
据悉,这门课自2023年试点后,便十分受欢迎,随后在全校铺开。“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豆浆和豆腐,孩子们不仅为自己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能而骄傲,而且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越来越浓。”李娟说。
小编有话说
谁说课堂只能在教室上?从浏阳河小学带领学生下地种红薯(详见本报11月20日07版),到东门完小开设藤编与豆腐制作课程,两所学校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课堂搬到田间、搬进工坊,让教育在泥土中生根。
红薯从育苗到收获的完整历程,让孩子们懂得了生命与等待;藤条在巧手编织中变成包包,豆子在磨制中变成豆腐,让孩子们领略了匠心与传承……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成长课,让孩子们在亲手劳作中亲近土地、感知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耐心、协作与创造。
当教育真正扎根土地、回归生活,每一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希望这样立足本土特色的课堂越来越多,让孩子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更能从劳动中感悟生活与成长的道理,加深对脚下土地和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声音
廖佳(东门完小校长):生活即学问,实践出真知。结合本土特色开课,将生活常识与生活智慧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差异发展、持续发展是我们办学的初衷。学校共开设了十余个门类的课后服务课程,其中藤编、豆腐制作和种植课程都很受欢迎,十分考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这些既接地气又好玩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不仅融合了趣味性与技艺性,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墨墨的小溪流:观摩了藤编和豆腐制作课程,尤其是豆腐制作,很有烟火气,也很能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参观了多个学校的课后服务,发现乡村小学都很有特色。
@小芳: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们,他们懂得感恩,这将是他们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小小怪turbo:编得好好啊,家人收到了一定很开心,孩子们好棒!
@小天使清清:都很好看,独一无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