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互学互鉴,因地制宜催开乡村振兴绚丽之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21 09:55:53
微浏阳
—分享—

互学互鉴,因地制宜催开乡村振兴绚丽之花

刘之旸

初冬时节,一场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场推进会在浏阳召开。400余名与会者深入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在观摩中互学互鉴,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探寻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本报11月20日报道)。这场推进会不仅是一次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经验的共享与智慧的激荡。从这场会议,我们可以看到:互学互鉴,因地制宜,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互学互鉴,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乡村工作点多面广,单打独斗往往事倍功半。浏阳此次推动“东南看西北、西北看东南”的交叉互学模式,其深意在于打破地域界限,促进经验交流。沙市镇东门村聚焦人才培训,将“软实力”转化为“硬收益”;葛家镇金源村打造特色辣椒品牌,实现价值倍增;柏加镇柏铃村拥抱电商浪潮,为传统花木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张坊镇上洪村深耕“非遗+民宿”,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双丰收……这些生动的案例,如同一个个火种,在观摩交流中被传递、被借鉴。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能够有效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打破思维定势,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更能找到对标的方向、汲取创新的灵感,从而凝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合力。

因地制宜,是确保发展成效的根本前提。学习借鉴绝非简单“抄作业”。浏阳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农文旅融合型、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联合发展型、电商驱动型——浏阳涌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局面,其成功的核心密码就在于“因地制宜”。东门村的培训基地模式离不开其长期积累的声誉和资源;金源村的“葛家鸡肠子辣椒”走俏依托的是长年累月的培育;上洪村的非遗民宿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苍坊村的“红绿融合”则得益于其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这意味着,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深入剖析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找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方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互学互鉴与因地制宜,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学互鉴为解决“怎么干”提供方法借鉴,避免走弯路;因地制宜则确保“干什么”方向正确,防止水土不服。学习他山之石,是为了更好地雕琢自家之玉。观摩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复制某一个具体项目,而在于领悟其背后的发展理念、创新精神和运营逻辑。例如,学习金园村乡村驿站的“流量”变“留量”,关键在于理解其如何整合资源、丰富业态;借鉴苍坊村的“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重点是掌握其对接市场、畅通链路的思路。只有将学到的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转化应用,才能实现从“拥有资产”到“盘活资产”的质的飞跃。

面向未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任务依然艰巨。唯有在开放交流中博采众长,在立足实际中精准施策,以“互学互鉴”寻求方法启示,以“因地制宜”锚定发展根基,方能不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探索出多元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让集体经济的活水畅流,浇灌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绚丽之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