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河诗画间,文艺名家共阅浏阳之美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21 09:49:20
微浏阳
—分享—

一河诗画间,文艺名家共阅浏阳之美

08版浏阳河文化-6.jpg

文艺名家们走进浏阳文庙,感受浏阳古乐的深厚底蕴。李建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浏阳,因一条河和一首歌而闻名,是一座千年古县,也是享誉全球的烟花之乡。如何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的软实力?如何让“幸福感”不仅源自物质丰裕,更植根于文化的滋养与精神的富足?

11月15日至16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牵头组织的“名家阅浏阳”活动应运而生。这是浏阳向龚曙光、彭见明、何立伟、段江华、蔡测海、邹建平等多位省内知名作家、艺术家发出的邀请,旨在借他们的敏锐感知与生花妙笔,深度挖掘呈现浏阳的文化底蕴。

两日行程中,文艺名家们踏访了段江华乡村美术馆、双江口文化公园、南车湾、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夏布文创中心、菊花石公馆及市博物馆,并领略了浏阳烟花的璀璨。这既是一场响应“用文艺讲好浏阳故事”的集体采风,也是一次对千年古县当代活力的深度阅读。

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艺术如何成为激活乡土、赋能发展的强引擎?此次“名家阅浏阳”活动,正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美学答卷”。

走读

在文化与山水间“品读”浏阳之美

时序已是初冬。车子离开长沙城区,驶入通往浏阳的公路时,窗外的景致渐渐舒朗起来。薄雾如一条轻柔的纱巾,若有若无地缠绕在山腰;静谧的浏阳河,穿过山峦,流向远方。

这并非一次寻常的采风。受邀的名家专业领域覆盖文学、美术、评论与公共文化管理,其视角正可构成观察浏阳的多棱镜。

08版浏阳河文化-3.jpg

段江华乡村美术馆

首站为高坪镇的段江华乡村美术馆。选择此地作为重要现场,意味着文艺名家们将“关注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了此次采风观察的第一窗口。

从“闲置建筑”到“美育殿堂”,段江华凭借其独特的艺术眼光,主导了这场“点石成金”的改造。2018年,高坪镇一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楼房进入他的视野。经过几年努力,一座精心设计的乡村美术馆亮相:斑驳的墙体得以保留,粗粝的结构被强化,现代设计语言与浓郁的艺术气息在此交融,成为吸引人流、激活文旅的乡村美学地标。

08版浏阳河文化-2.jpg

菊花石公馆

从“输血”到“造血”,从“风景”到“场景”,段江华乡村美术馆在产业融合中始终扎根乡土,没有沦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通过与潭花小学的深度共建,美术馆不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艺术新窗,更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在乡土的未来,培育出一代有审美、有创造力、有文化自信的新村民。与此同时,依托美术馆打造的写生基地,成功将“艺术流量”转化为“经济流量”,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这一模式完美诠释了文旅融合的浏阳经验:以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核心吸引力,让绿水青山和艺术氛围共同转化为金山银山。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装饰品,而是切实助力村民增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双江口文化公园、南车湾,文艺名家们不仅感受到了世界名河浏阳河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浏阳乡村的全新面貌与活力。当晚,他们近距离欣赏了浏阳周末焰火,那份热闹与璀璨,更让名家们为烟花所带动的文旅热度赞叹不已。

08版浏阳河文化-7.jpg

市博物馆

活动第二天,文艺名家们开启了一场对浏阳文化基因的溯源之旅,大家走进浏阳文庙、谭嗣同故居、夏布文创中心、菊花石公馆及市博物馆,系统考察了浏阳作为“千年古县”的历史文脉,以及花炮、夏布、菊花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成果。

浏阳古乐的庄严、谭嗣同变革的勇气、夏布纵横的经纬与菊花石天然的纹理……这些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珍珠,被精心串联,共同勾勒出“浏阳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一个个场景与情境,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潮流融为一体。

两日的走读之旅,令文艺名家们由衷赞叹:在浏阳这片土地上,既有脚踏实地的安宁,也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既珍视历史的根脉,也拥抱创造的新生。浏阳之美,正在热烈而蓬勃地生长。

对话

在思想碰撞中传递“真善美”

如果说走读是对浏阳自然风光与人文景点的“签到”,那么这群来自不同领域的灵魂相遇、碰撞迸发出的火花,则带来了一片更广阔的风景。

首日在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举行的座谈会,是此次活动的一个高潮——市文联、市作协的代表与到访名家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生动的思想对话与创作切磋。

座谈会伊始,浏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在简要介绍浏阳概况后,以段江华乡村美术馆为例,引出“美与真”“理想与现实”“个性与共性”“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等议题,展开一场贴近现实的大探讨。

蔡测海从“文艺的本质在于传递真善美”这一观点出发,对段江华乡村美术馆播撒美育种子的实践表示赞赏,他期待文艺工作者能以此为标杆,创造美、展示美、宣扬美。

邹建平谈到,“精神有去处,灵魂方能有归宿”。他指出,作为知名油画家,段江华的作品不仅展示在画布上,更延伸到了打造乡村美术馆和培育美的种子之上。绘画与文学互通,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以作品表达精神去处,不被思想的框架所束缚……

何立伟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围山挂职锻炼,对浏阳怀有深厚感情,言谈间尽显亲切与熟稔,对本地基层作者更是关爱有加。结合自身创作历程,他将分享重点落在“基层作者如何实现自我突破”上。他提出,创作者应从最熟悉的题材出发,持续拓宽艺术视野,方能实现“眼高手更高”。

龚曙光十分看重城乡场景切换带来的独特体验。他不仅从文旅视角剖析了浏阳的特色,也毫不吝啬自己对浏阳四季分明之感的夸赞。站在“写作是非常私人化”的文艺角度,他指出,好文章可以将个人色彩大方展示出来,饱满生动的文字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而提升文字本身的功夫,就要加强对生活这个“容器”的打磨。

“进入情境的作品最动人。俏皮的人写俏皮的风格,文雅的人写文雅的风格……”彭见明表示,创作不仅要遵循自身的文化背景,还要在阅读上抱有批判的态度、反复思考,在文字上多下功夫,保持写作情境与表达方式的高度吻合。

乡村振兴需要“美学维度”,文化赋能需要“高端引领”,发展模式需要“双向赋能”……活动结束,段江华乡村美术馆的故事连同浏阳河畔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将在这些文艺名家的笔下、画布上被再度诠释,令人期待。

名家赋能,文艺赋美

名家赋能、文艺赋美。市文联主席许征表示,“名家阅浏阳”不仅是高端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擦亮“美丽浏阳”城市名片的宝贵契机,“希望通过此次面对面的交流指导,为浏阳本土文艺工作者带来启发,进一步推动浏阳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当名家的思绪被浏阳的山水与人文所触动,再被各自独特观点所激荡,他们笔下的浏阳,便注定不会是浮光掠影的赞美诗,而是充满张力、深度与生命力的立体篇章。这,正是“名家阅浏阳”最期待的收获。

浏阳,这座始终在探索幸福密码的城市,也通过这次活动传递出一个信念:当艺术真正融入发展的脉络,美,便成为最蓬勃的生长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