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00后”接棒“老把式”,父女齐耕“希望田野”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21 09:34:06
微浏阳
—分享—

“00后”接棒“老把式”,父女齐耕“希望田野”

04版-2.jpg

农忙时节,潘文静操作耕田机在田间开展耕作作业。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全部收完了!”11月19日,官桥镇石灰嘴村船湾片,种粮大户潘配明看着自家仓库里金灿灿的稻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今年种植的2200余亩水稻已全部收割完成。在他身旁,22岁的女儿潘文静正在核对下一年的种植计划。

今年是潘文静回乡务农的第二个年头。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一场两代人的粮食生产接力已悄然完成。

“老把式”的新农业

“最后一亩晚稻是18号收完的。”年近六十的潘配明笑着说。今年,他种植的晚稻平均亩产达450公斤,“减去成本,加上各项补贴,每亩能挣上两百块。”他给记者算着这笔“丰收账”,语气朴实,“种田收益不会很高,但下了力气,就能看得见收成。”

潘配明能顺利将稻谷尽数归仓,离不开全镇方方面面的协力保障。在官桥镇,近五千亩晚稻的收割高峰期,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气。为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前行动,统筹全镇的农机合作社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农户需求,精准调度农机,及时收割、烘干。同时,联合气象部门发布农业气象提示,指导农户科学安排收割时间,加快收割进度。

颗粒归仓后,农人并未闲下来。潘配明紧接着投入下一轮劳作:回收秸秆,深耕土地。“深耕就像给土地做一次‘深呼吸’,让太阳晒一晒,杀杀菌,地才有劲。”他还计划着撒下紫云英种子,明年种早稻时翻耕做绿肥。

同时,仓库整改也要加快速度。“钢架棚得赶紧搭起来,新买的烘干机等着进场,大型机械也得有个妥帖的‘家’。”他对接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都了然于心。

这份从容,源于他与土地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潘配明走上务农之路始于2012年。凭着从小跟在父母身后练就的农活功底,他从承包几十亩地起步,几年后流转面积扩大到上千亩,近两年更是达到了两千亩的规模,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年纪往上走,在外奔波不如守着家。”如今,政策托底,农机助力,让他更坚定了这条路。

潘配明事事亲力亲为,挽起裤腿下田毫不含糊,摆弄农机更是行家里手。辛苦与汗水,都化为了看得见的回报——让他尤为高兴的是,今年种植的220亩烟叶也实现了丰收,“我种烤烟十多年了,今年烟叶种得最好。”算下来,每亩毛收入近5000元,这让他干劲十足。

潘配明的丰收是官桥镇烤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900余亩,总收成2671.52担,比去年多了600担。通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官桥镇实现了烤烟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三丰收,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新农人”的接力跑

经营一个面积达2200亩,同时种植水稻、烤烟、油菜等多种作物的家庭农场,潘配明是如何忙过来的?除了依靠农业机械,今年他有了新帮手——女儿潘文静。

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潘文静,选择回乡加入父亲的农场。今年,她申请成立湖南农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心在农业领域大展身手。

从小在田间地头奔跑,让她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年轻人思路活、肯钻研,她回来后主动报名学习、拿到了无人机操作证。今年春天,这台“空中新农具”就派上了大用场——家里两千多亩土地的植保任务,全由她操控无人机独立完成。

“操作起来比想象中简单。”潘文静介绍,对于规整的田块,设置航点后无人机可自动作业;不规则地形则需要多花时间规划路线。无人机每小时作业面积达15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的数十倍。同时,无人机喷药压力强、雾化效果好,能减少农药用量和残留。

让潘配明意外的是,女儿还对外承接植保服务,今年已为周边农户的一千多亩稻田提供了专业飞防,将新技术转化为服务乡邻的生产力。

从春耕时在父亲指导下学习驾驶耕田机,到夏季“双抢”时组织人力、调度后勤,再到秋收时操作烘干设备,潘文静参与了农场运营的各个环节。“明年很多工作就会更熟练了。”她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在农场,父亲的实干经验是农场的稳定基础,女儿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则为农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两代人一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