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产品质量是根本,更要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90后”海归接班,“老冰棍”有了“新口味”
徐智泉(左)和父亲徐强国(右)讨论新研发的荞麦杂粮馒头。见习记者刘孟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刘孟娟
咬一口裹着白霜的老绿豆冰棍,绵密的豆沙在舌尖化开,这份沁人心脾的清凉,正是浏阳人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夏日限定。
1995年,浏阳品牌“新发现”从一支老绿豆冰棍起步,不断推出“新口味”,其出品的花猪肉手工鲜饺、盐菜包、老长沙蒸饺、锅贴饺等百余款产品,既承载着地方饮食记忆,又通过现代化工艺实现风味升级,让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舌尖上的湖湘风情。
这份跨越时代的成就,凝聚着徐强国、徐智泉父子两代人的坚守与创新。2016年,当时25岁的徐智泉从法国学成归来,将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注入这家传统企业,为品牌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从老绿豆冰棍到速冻主食
匠心坚守“品质阵地”
1995年,徐强国用柴火熬制出老绿豆冰棍,其绵密口感受到消费者喜爱。这,正是“新发现”创业征程的起点。2009年,企业创新引入蒸汽熬料技术,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了传统风味。然而,随着同类产品相继涌入,市场日趋饱和。面对激烈竞争,“新发现”始终坚守自己的“品质阵地”,“我们坚持足量投放绿豆,保证每一口都有真实的颗粒感。”徐强国说。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老绿豆冰棍成为浏阳人的消暑记忆。
口感绵密的老绿豆冰棍,是“新发现”品质初心的见证,这款产品至今仍是企业的经典单品。
同年,企业开始升级转型,进军速冻主食领域。变的是产品形态,不变的是对匠心品质的坚守,通过严苛的食材筛选和锁鲜工艺,“新发现”的速冻水饺、面点等产品迅速打开市场。
这种匠心精神,在徐智泉接手企业后,不仅没有被淡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留学期间,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管理对破解传统生产“品控波动”难题的关键作用。回国后,他迅速将其运用到生产管理中,推动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双认证。
“新发现”不断推出“新口味”,盐菜包等产品既承载着地方饮食记忆,又通过现代化工艺实现了风味升级。
“认证不是终点,落地才是关键。”徐智泉说,他将这两个体系的操作标准深入贯彻到生产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产管理流程,从原材料入库检验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再到成品的抽检,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管理,我们确保了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完成了从经验驱动到标准驱动的跨越。”
以品质为通行证,“新发现”逐渐打破地域边界,从浏阳走向华南、华中、华东等市场,品牌版图不断扩张。
从做好产品到做强品牌
全方位提升消费体验
“老一辈用一生心血做好产品,对我们而言,守好产品质量是根本,同时更要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徐智泉说,主动洞察市场需求,紧跟消费升级趋势,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韧性,不被市场淘汰。
为推动品牌向现代化转型,徐智泉对“新发现”进行了视觉层面的革新。在LOGO设计上,他将面食特有的浑圆形态凝成一个圆点,镶嵌于图形中央,以简洁但具有视觉张力的符号强化品牌记忆点;包装设计则运用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俏皮的拟人卡通形象勾勒产品形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年轻化、时尚化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完成外包装的焕新升级后,徐智泉继续深挖产品内包装的改良空间。老面馒头作为速冻主食市场的热门品类,在品牌林立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经过市场调研,徐智泉捕捉到行业痛点:传统老面馒头多以散装堆叠销售,既缺乏视觉美感,又容易在蒸煮时出现粘连等问题。对此,他在每个老面馒头底部增设特制托纸。这一微小的改进,不仅有效解决了蒸制过程中出现的粘连问题,更让产品在陈列时更显规整精致。
全方位提升消费者体验,不仅要持续提升口感品质,还要将服务链条从生产端延伸至全流程。徐智泉说:“我们不仅能提供定制化产品研发、专业仓储物流等服务,还能实施蒸煮代加工操作,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2021年的一个深夜,徐智泉接到一个紧急订单:第二天一早急需2000个馒头。凭借多年行业经验,他敏锐追问客户后续蒸煮安排,得知对方需要另找蒸制场地时,当即表示可利用自有大型蒸煮设备进行代加工,并承诺提供分装和配送服务。
挂断电话后,徐智泉连夜召集管理团队和生产骨干筹备。凌晨五点,生产线准时启动;六点半,冒着热气的馒头被分装打包好准时送达,这一高效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除了深耕线下市场,徐智泉还发力线上销售,带领团队搭建起覆盖社区团购、主流电商平台的多元渠道矩阵。如今,企业线上年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成为驱动品牌增长的新引擎。
从父辈时期30余名员工、年产能1000吨的规模,到现在拥有近百名员工、年产能8000吨的现代化规模企业,徐智泉引领企业实现了大发展,取得“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十余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了老牌企业的崭新篇章。
创业心声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创二代”,外界总有诸多期待。“大家总希望年轻人一来就能改天换地,但企业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要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在徐智泉看来,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绝非朝夕之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持续迭代,唯有一代代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筑牢基业长青的根基。
从传统业态到行业新标杆,“新发现”持续迸发蓬勃生机的背后,徐智泉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关键变量。当懂技术、善管理、知市场的人才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就如同为守正创新装上强劲引擎。这种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洞察,正是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