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精心营造人才生态、搭建广阔创业舞台,让青年与家乡共赴“双向赋能”之约
“高校学子浏阳行”环节里,“燕归巢”大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观摩,深入感受浏阳的产业魅力。共青团浏阳市委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夏日的浏阳河畔,青春与梦想交织成诗。2025年暑期,由市委人才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主办的浏阳市第七届“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约而至。活动从7月7日持续至8月19日,为期40余天。来自114所高校的252名“燕归巢”大学生汇聚一堂,通过岗位实操、志愿服务、创业沙龙、实践成果交流等活动,开启了他们的成长之旅。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将“创新创业”作为关键词,贯穿政务实习、产业调研、文化传承等传统板块,让青年不仅能“看见家乡”,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动手改变家乡”的种子。
从0到1,一个“微创业”样本的诞生
“我们的项目是一个涵盖浏阳旅游路线、旅游景点,以及吃穿住行的小程序。”在浏阳市第七届“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微创业”活动中,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朱子百嘉与团队推出“烟火潇湘,云游浏阳”项目,从15支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中脱颖而出,在“微创业”活动项目展演中获得了前三的好成绩。
而他的创业灵感,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他在旅游时发现:不少城市都有数字文旅小程序,界面清晰、操作简单,且涵盖吃穿住行等各方面。家乡浏阳虽有丰富的红色景点、烟花、非遗和生态资源,游客却常因信息分散而错过体验。“我和团队的想法是,如果有个小程序能一键规划路线、预约体验,还能打卡集章,会不会更好?”
这个想法在7月7日的“燕归巢”启动仪式上落地。活动中,组委会发布文创设计、宣传推广、文案撰写、数智运用等四大“微创业”项目类别。尽管大学就读于金融专业,但朱子百嘉还是选择了挑战数智运用赛道。
随后,团队通过走访,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全市数字文旅平台的运营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分析。“调研发现,部分现有平台存在知晓率、使用率偏低,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朱子百嘉说。
为打造贴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团队成员们自学编程、开发设计等,常常为了一个界面讨论到深夜。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手工绘制了多个景点印章图案,让“打卡集章”功能更具浏阳特色,“我们将印章设计成邮戳的样式,游客每到一个景点打卡,都能收集专属记忆,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推动设想成为现实的同时,大家也在收获着成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创业类项目。”朱子百嘉坦言。此前,他一直觉得“创业”离他的生活很远。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创业其实并不难,“浏阳是一座对青年和创业者非常友好的城市,只要有好想法、好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的沃土。”
“夏布新生工坊——非遗轻创业计划”“浏阳盐旱茶节气礼盒”“印象·浏阳——蒸的很湘”……不仅是“烟火潇湘,云游浏阳”,此次“微创业”活动中,15支创业团队展现了一批扎根浏阳本土、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微创业”项目,也让参与者真切感受到了“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在浏阳已成为现实。
未来,相关部门将持续跟进项目进展,在政策扶持、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更多青年的创业梦想在浏阳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下好一盘"大棋",织就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网
“微创业”只是今年“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亮点之一。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等多部门协同下,活动构建了“实习+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活动伊始,“新燕”们便奔赴79家单位,以“1+4+N”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按照岗位要求完成所在实践单位分配的工作;开展高校学子浏阳行、志愿服务、微创业和实践成果交流4次主题活动;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就业沙龙等N个自选活动),用智慧和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创造力——
“高校学子浏阳行”环节里,学子们走进惠科光电、美柏生物等企业,触摸产业脉搏;探访网间经济孵化器、青年人才驿站,感受双创活力;考察松山屋场、夏布文创中心,解码文旅融合;走访澄潭江好人馆、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学习基层综合治理经验;
在镇头镇,“燕归巢”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以调研报告解锁“金西模式”发展密码,用红色话剧传承烈士精神,展现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达浒镇,“燕归巢”学子们通过“陪伴成长快乐一夏”“希望小屋”集中陪伴活动,带领孩子们体验“向阳花”爱自己课堂、AR科技体验、趣味化学实验、防溺水课题、创意石头画及传统文化课堂,为孩子们打造多元成长空间,让爱与知识点亮童年梦想;
在“文化回浏·只此淮川”浏阳河文化产业园大学生创业招商沙龙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园区企业代表、大学生创业者,以及“燕归巢”的学子们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参观、政策解读、交流分享,共同编织属于浏阳青年的创业协奏曲……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此次活动还邀请到武汉大学“中国之治”项目团队,以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实践团队的50多名同学们来浏实习、参与实践调研。
其中,武汉大学“中国之治”项目团队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烟花+文旅、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等3个课题,深入相关单位、企业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调研。
在创新创业领域,他们总结出浏阳通过“政策-文化-产业”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大学生创业企业年均增长36%;在烟花+文旅方向,构建“天空剧院-全民打卡-湘赣边IP”三级矩阵,推动非遗产业生态化转型;针对乡镇工业园区,解码“金西模式”中政企权责分置机制,如何实现3个月引入27家企业的实效。
这些成果,均为破解县域发展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人才的回归,更是创新理念与地方经济的有机嫁接。
从政策扶持到项目孵化,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升级,浏阳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青年创业者的梦想,而青年学子则以实际行动回应着家乡的期待。正如一名参与者在签名墙上的留言:“在浏阳,创业不是孤勇者的征程,而是一群人与一座发光城市的浪漫共舞。”未来,这股青春力量将继续在浏阳的热土上生根发芽,续写更多创新创业的精彩篇章。
延伸阅读
一座城的雄心
让青年与地方发展“双向赋能”
浏阳的盛夏,从来不缺青春的热度。
第七届“燕归巢·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火热开展,只是这座湘东小城人才战略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浏阳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如何让青年与城市实现“双向赋能”。
如今,“燕归巢”已悄然沉淀出令人惊喜的成果。数据显示,前六届参与者中,61%的学子在毕业后选择返乡就业创业。
这组数字背后,是浏阳精心构建的人才生态在发挥作用——从短期实践到长期扎根,青年与城市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土,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在高校淬炼出的眼光与技能,更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基因。
今年3月,《浏阳市支持大学生创业二十条》的出台,更将这种“双向赋能”推向了制度化高度。仔细翻阅这份文件,不难发现,从金融助力到载体支撑,从校地合作到全程陪跑,浏阳已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创业支持体系。
而在此前,浏阳已通过持续实践,扶持248家初创企业,发放创业补贴870万元,孵化出蒸浏记、孝文科技等226个优质项目。11家创业孵化基地如星辰般散布城乡,为创业者提供从办公场地到资源对接的全链条服务。
但浏阳的雄心,不止于此。
“吸引青年回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他们留得下、干得好。”为此,浏阳打造了独特的“成长陪跑”机制:创业专家团常态化驻点指导,SYB示范班系统化提升技能,“马兰花”计划精准培育乡村领雁……这些举措让返乡青年的创业之路不再是一个人的“冒险”,而是一场有体系支撑的“征途”。
“此心安处是吾乡。”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以创新者的姿态深度参与家乡建设,城市与人的关系,便从“输血”转向了“造血”。
从暑期实践到终身事业,从人才回流到价值再造,浏阳的探索证明:青年与城市最理想的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或给予,而是彼此成就的“双向赋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