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点亮民生之光 勾勒城市新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5-20 09:52:19
微浏阳
—分享—

浏阳城区照明设施更新及节能改造项目竣工

点亮民生之光 勾勒城市新貌

04、05版城管局-6.jpg

今年5月初,“浏阳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的浏阳城区照明设施更新及节能改造项目正式宣告完工。8899盏灯具的更换,照亮了城市的夜晚。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图/刘珂

5月18日晚,花炮广场靠近电力局一侧的休闲坪地,新安装的路灯照亮了起舞的人群。“这新灯亮堂多了,以后再也不怕踩错步子了。”68岁的广场舞领队周女士说。这位在广场跳了15年舞的老人曾多次向12345热线反映的“摸黑跳舞”难题,如今终于得到了解决。

今年5月初,随着最后一盏LED路灯调试完毕,作为“浏阳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的浏阳城区照明设施更新及节能改造项目正式宣告完工。该项目历时数月,投入1666万元,对8899盏高能耗路灯、3台“电老虎”变压器进行节能改造,同步消除5处广场亮化盲区、213组老化灯笼。

当8899盏新灯具在浏阳街巷次第点亮,这场城市照明设备更新升级,不仅破解了困扰市民多年的夜间出行难题,更以“亮度提升、能耗下降、颜值升级”的实效,勾勒出宜居城市的温暖底色。

被时光锈蚀的“黑暗地带”

站在花炮广场,集里街道城建办工作人员翻开2021年8月的一份文件,上面记录着:灯杆断裂3处,电缆短路4次。2004年安装的照明设施早已多处破损——23盏庭院灯中,17盏灯杆出现直径超10厘米的锈穿孔洞,灯具故障率高达85%……

不仅如此,人民中路2000年安装的五火华灯,早已无法采购到合适的维修配件,灯臂断裂处用铁丝临时捆绑,地下管线因老化短路引发的线路起火年均3起;浏阳河东路的路灯法兰盘锈蚀厚度达2厘米,用脚轻踹就会晃动,被市民称为“摇摇灯”;风光桥的十火华灯因灯罩变色,夜晚投射出异常光色。

菊花石中路(浏阳大道-东沙路)上,10盏太阳能路灯一到阴雨天就罢工。物流司机张师傅回忆:“晚上送货经过这里,只能开远光灯慢慢往前开,曾亲眼看见电动车撞上违停车辆。”

老旧的照明设施不仅是安全隐患,更是能耗大户。市城管执法局城市照明管理中心测算发现,8899盏高压钠灯的光效仅为LED灯具的40%,年均耗电达280万度,相当于1.2万个家庭的年用电量;3台S7型号变压器空载损耗超标3倍,“每天啥也不干,就白白耗掉500度电”。相比之下,改造前城区照明系统的能效水平比国家标准低23%,照明设施更新升级迫在眉睫。

精准滴灌的“光明处方”

针对“老龄化”照明设施的沉疴顽疾,市城管执法局以浏阳城区照明设施更新及节能改造项目被纳入“2025年浏阳市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为契机,按照“安全+节能+景观”的更新思路,迅速制定出系统化改造方案,全面启动城区照明设施升级工作。

改造工程以精细化施工方式推进。在花炮广场,针对设施老化、照明不足的问题,施工人员更换新增庭院灯18盏、中杆灯2盏及1500米管线。新的灯型不仅提升了亮度,更注重与城市形象的契合。

人民中路的华灯更换采用“夜间错峰作业”,22名工人分4组同步施工,仅用7天就完成了58盏灯具的“无感替换”,未影响白天交通。

西湖山休闲广场、大通时代广场、步行街小广场等地,老旧的铁质庭院灯和华灯被一一更换。3.5米庭院灯、6米五火华灯等新灯型的引入,不仅解决了锈蚀、断裂的安全隐患,更让广场和步行街的夜间亮度大幅提升,满足了市民安全出行和活动的需求。

对于道路照明问题,人民中路、浏阳河东路、风光桥等路段的改造尤为关键。人民中路更换22盏华灯和117盏路灯,解决了灯杆爆裂、灯具脱落的危机;浏阳河东路新增中杆灯和路灯,消除了锈蚀带来的安全隐患;风光桥更换8米九火华灯,提升了“一河两岸”城区段的整体亮化效果,让夜晚的浏阳河更加迷人。

天马山互通口新增25米12火高杆灯,照亮五条道路交汇点,让这里变成了明亮的交通枢纽。“新的照明灯把五个方向照得清清楚楚。”出租车司机陈师傅直言。

值得一提的是,节能改造更是此次工程的亮点。主路选用的160lm/w高光效灯具,比传统钠灯亮度提升50%,但能耗降低65%。在菊花石路,新增的19盏10米路灯搭载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周边环境自动调节亮度,后半夜能耗可降至30%。3台节能变压器更是“隐形功臣”,空载损耗降低70%。

这些更新举措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更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潮流,让城市在光明中走向低碳未来。

灯火背后的“民生温度”

改造后的浏阳城区,夜晚焕然一新,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如灯火般温暖绽放。

新的照明设施亮起,周女士的广场舞队人数增加,她们在崭新的庭院灯下,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市城管执法局集里中队的数据显示,广场夜间人流量同比增长210%,曾因昏暗而冷清的广场,如今热闹非凡,广场舞的音乐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西湖山休闲广场的变化同样显著,新的庭院灯让广场亮如白昼,晚上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市民李女士高兴地说:“现在晚上来散步爬山,心里踏实多了,灯光亮堂堂的,感觉城市都更有活力了。”

人民中路的改造让过往的司机和行人赞不绝口,曾经频发的灯具脱落事故不再发生,明亮的路灯为繁忙的街道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菊花石中路和翠园路新增路灯,环卫工人陈大姐感受到的变化最为明显。“以前路上很昏暗,现在连地上的落叶都看得清。”她掏出手机展示前后对比视频:改造前画面漆黑一片,仅靠车头微光勉强辨路,如今19盏路灯加2盏16米中杆灯将450米长的路段照如白昼。

“一河两岸”城区段的亮化提升,让风光桥成为夜景新亮点。每当夜幕降临,新的华灯亮起,与浏阳河的波光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市民陈女士兴奋地说:“晚上出来散散步,看看夜景,感觉生活特别美好。”

节能改造带来的变化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实惠,LED灯具的使用不仅让灯光更明亮,电费的降低也让城市运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既实用又环保。

从老旧破损到明亮璀璨,从安全隐患到幸福保障,浏阳城区照明设施更新及节能改造工程,不仅照亮了城市的夜,更照亮了市民的心。这一盏盏明灯,是政府回应民生关切的生动实践,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美丽画卷,更是浏阳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亮丽足迹。未来,这些照亮夜空的灯火,将继续见证着浏阳的繁荣与美好。

记者手记

一盏路灯就是一份民生承诺

当节能LED灯取代锈蚀的钠灯,当智能控制系统替代老旧线路,浏阳城区的夜晚不再是“明暗交错”的拼图,而是一幅光色均匀、安全有序的现代城市画卷。这场由“灯”引发的民生变革,不仅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缩影,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每一束灯光的背后,都是对群众诉求的快速响应,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寻。

“一盏路灯就是一份民生承诺。”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造不仅是灯具的物理更换,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通过“问需于民”的前期调研、“一区域一方案”

的精准设计、“节能与景观并重”的实施路径,实现了从“亮起来”到“美起来、省起来”的跨越。

改造前,市城管执法局开展“千灯万户”走访,收集2317份市民问卷,将“加装防坠钢索”“预留智能接口”等17条建议纳入方案;施工中建立“灯光诊所”,邀请市民代表参与照度测试,根据反馈调整23处灯具角度;竣工后引入“市民点灯人”制度,邀请志愿者每月巡查照明设施,形成“政府主导-市民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闭环。

“我们不是简单换灯,而是用光线重新绘制城市的夜间地图。”工作人员翻开效果图,风光桥的“蝶恋香兰”华灯在VR场景中展开,蝴蝶翅膀的渐变色彩与浏阳河的波光形成动态调色盘,“希望市民在灯光里,既能感受到安全守护,也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

这场持续半年的照明设施更新,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当LED灯光取代锈迹斑斑的钠灯,不变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初心——原来最好的城市照明,从来不是简单的亮度叠加,而是让每一束光都能照进市民的生活褶皱,在照亮脚下路的同时,温暖千万颗心。

随着8899盏明灯的持续闪耀,浏阳正以更温暖的城市照明,照亮市民的幸福归途,书写新时代民生工程的生动答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