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火遍全国,六十年后经典再版
文学与生活双重扎根,张扬与浏阳的“握手”从未松开
读者走进《第二次握手》创作地陈列室,了解作品创作历程。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60年前,一部如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成为“划过沉沉黑夜的一道闪电”。在那个年代,它让千百万读者“心里燃起光明的火焰”,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从大围山镇中岳村这个小山村走向了全中国。近日,《第二次握手》2025年最新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第二次握手”,因为一本书成就一位作家,因为一位作家而记住一个地方。60年过去,张扬之所以成为张扬,不仅因为这本小说无可撼动的地位,更因为他身上那种独特的品质让人们铭记。
源远流长
一部小说“感动一个时代”
如同一条温柔的缎带串起了群山,悠悠的流水映照着春天的繁花,也萦绕着夏天的果香。山水相依的背景里,白墙青瓦鳞次栉比,瓜果蔬菜迎风送香,这是村里普通而迷人的风景。
《第二次握手》从浏阳走向全国,张扬也深爱着这片土地,为浏阳鼓与呼。熊剑摄
这,便是著名作家张扬的第二故乡,大围山镇中岳村——
1965年9月,张扬到浏阳大围山区的中岳公社南岳大队书塘生产队(今中岳村书塘组)插队。插队时,张扬利用闲暇时间,以舅父为原型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取名为《浪花》。随后,他又将《浪花》改写成10万字的《香山叶正红》。后来,小说又进行了多次修改,扩充成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归来》,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全国流传。流传过程中,有读者将其取名为《第二次握手》。
1979年7月,25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随后经由出版社一版再版,陆续发行了430万册,一度成为全中国短时期内单行本小说的发行量之冠。1999年,该书入选“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2018年又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部深有影响力作品”……
“我与浏阳,与大围山是非常有渊源的,早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从1979年首次公开发行之后,《第二次握手》一版再版,不仅有各种版本的纸质书籍和连环画,并且拍摄上演了同名电影与话剧。进入新世纪后,张扬选择在浏阳这座钟灵毓秀的小城定居,在这里重写了《第二次握手》并出版。
“我是1965年9月下乡来到这里的,来到这里的时候汽车停在马路边,一下车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山清水秀,非常好……这些年来,特别是成为作家以后,我走遍了全中国,也去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是回头一看,最美丽的还是浏阳,还是大围山。如果说《第二次握手》这本书有相当大的感染力,给了人一些相当的美感,它的所有魅力,都源于这片美丽的山水。谢谢大围山,谢谢浏阳滋养了我。”
2024年,在《第二次握手》创作地陈列室揭幕仪式上,张扬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并深情“表白”第二故乡大围山,令人动容。
近日,《第二次握手》2025年最新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新版共43.2万字,由多次担任《第二次握手》责任编辑的陈小梅策划,封面设计采用小说主人公丁洁琼的背影形象。本次出版的最大亮点是随书印发了一册《第二次握手纪念图册》,该图册收录了《第二次握手》创作出版纪事、作者手稿、读者手抄本、读者来信等珍贵的图文资料,全面展现了这部小说面世以来,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这部小说的再次出版,浏阳这座与作品渊源深厚的城市也将再次牵动世人的目光。
“我被大家所认识,这一定不是爆发式的,书中所有包裹的意义,都是沉淀在我人生土地里的养分。”对张扬而言,人在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往复,走出去或许能为生活增添广阔的视野,而归来同样让人感到安稳。
一往情深
张扬与第二故乡“多次握手”
定居浏阳后,发生在张扬身上的故事,被岁月沉淀成一段又一段佳话。张扬与浏阳,与大围山的情缘,如同浏阳河水一样绵延不断。
2019年6月,大围山镇政府举办“《第二次握手》创作地研讨会”,有意结合大围山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对《第二次握手》的创作地中岳村进行重点打造。对此,张扬给予了热情地回应。
2021年底,浏阳市政协委员文旅惠民实践站揭牌成立,市政协主要领导随即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工作组成员到中岳村调研知青文化,围绕打造《第二次握手》创作地开展协商座谈。
2022年9月5日,大围山镇中岳村正式给张扬颁发“荣誉村民”证书。至此,张扬与大围山半个多世纪的情缘有了一个全新的延续。
2024年5月26日,《第二次握手》创作地陈列室揭幕暨《第二次握手》电视剧拍摄签约仪式在大围山镇中岳村举行。从此,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参观陈列室的方式了解这部小说的前世今生,还能在将来通过电视荧屏品读这部经典作品。
2024年7月16日,张扬将3000件(套)极具收藏价值与文学意义的手稿、剪报、书籍、文件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了浏阳市博物馆。同时,张扬还向浏阳市图书馆捐赠了1485册图书,向大围山镇中岳村捐赠了其当年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工作时的工牌等。
“风增怒吼回高峡,水更猖狂下险滩。每到雪飘梅愈艳,一临霜降菊尤妍。”在捐赠的字画中,有一幅字是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李锐于1995年特意写给张扬的。定居浏阳后,这幅字也被带到了浏阳。之后不久,张扬前往北京办事特意去看望了李锐。
“为什么会选择在浏阳定居?”一见面,同样有着丰富阅历的李锐问张扬。
“浏阳出了谭嗣同、胡耀邦……”对于这个问题,张扬的答案很多。于他而言,对浏阳不仅有着第二故乡的情缘,这片山水更是养育了众多清朗的人物。为此,太多的理由最终变成了这一句话。
“这些资料原本都是私人物品,也是我创作生涯与漫长人生的见证。浏阳市博物馆从人流量到展陈,都是浏阳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收藏在这里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件物品就是一份念想。对于张扬而言,一生于河流的迂回处翻腾,这一段段的温暖回忆将被永远地定格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归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