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有戏
【人物简介】
曾致,湖南浏阳人,1990年至1998年任浏阳电视台播音员,199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调到湖南广播电视台从事播音、编辑工作,现任播音指导,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兼播音学会驻会副会长,系中宣部学习强国播音朗诵专家组成员、全国第二届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播音主持艺术新说》《节目主持艺术基础》《朗诵艺术指要》《新闻播音》《寓言故事朗诵》等专著及教材。
曾致(右一)正在主持浏阳市花鼓戏剧团建团60周年戏曲晚会。受访者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胡晓梅
“我喜欢探望戏曲界那些被遗忘的老艺人,倾听他们被遗忘的故事,感受他们被遗忘的声音。我想,在这些被遗忘的时空里,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看到社会的变迁,感知人间的冷暖……”
近日,著名播音主持人、浏阳人曾致的专著《有戏——戏曲艺术研究文论》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关注湖湘戏曲文化的戏剧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京剧、祁剧、湘剧、汉剧、湖南花鼓戏等代表性剧目的评论文章,也记录了刘春泉、肖重珪、闵玲娣、王霞生、唐济敏、沈华金等几十位戏剧名家的艺术生涯、心路历程及表(导)演风格。全书共分为剧海观潮、剧坛芳华、剧苑印记三个篇章,共计45万字。
重拾遗珠
以45万字展示湖湘戏曲艺术精彩
“优秀青年演员邵展寰饰演谭嗣同,他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谭嗣同身上湖南人固有的‘倔’与‘犟’,当然,也有其个性中的柔情。在第九场中,谭嗣同有一个长达70多句的大型唱段,采用了多种板式,运用了不少花腔,给演唱增加了不少难度。邵展寰唱得珠圆玉润、字字铿锵、声情并茂,获得了满堂喝彩……”(肝胆怀仁写春秋—解读湘剧高腔《谭嗣同》)
“在‘戏窝子’浏阳,提起花鼓戏,年长一点的观众几乎没有人不知晓王清平。他的嗓音清脆坚实,演唱口齿清楚,运腔洒脱,表演豪放,仿佛上天的有意打造,王清平老师的身架、嗓音乃至灵性都是演小生的标配,简直就是为小生而生,被同行誉为‘金牌’女小生……”(《清音朗朗乐太平—记浏阳市花鼓戏剧团著名女小生王清平》)
和每一个喜欢戏曲的人一样,出生在“戏窝子”浏阳的曾致也不例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去外公外婆家,因为外公家的后门就是公社礼堂,经常演花鼓戏。因为年纪小,彼时的他虽然不能全部看懂舞台上唱的内容,但那些扮相各异、唱腔优美的人物角色尤其让他着迷。散戏后,他常常忍不住跑到后台去观望。
工作后,曾致从事的媒体工作让他接触到了众多戏曲艺人。为了让自己笔下的文字更加鲜活、采访体验更为深刻,他常常不惜跋山涉水紧随戏曲艺术家们上山下乡,见证每一次精彩的演出。打交道多了,大家也很愿意和他促膝长谈戏曲中的各种门道,而他也由此从门外汉变成了众多戏曲艺人的“代言人”,并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调到长沙工作后,曾致与戏曲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先后在国家大剧院、湖南大剧院等主持各类戏曲晚会30多场,对戏曲的赏析和理论功底也在日渐增强。
“戏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且是体现各地、各民族文化血脉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转,曾致越来越感受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戏曲艺术面临着西方文化、现代艺术、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方面的挑战,剧团减少、剧种萎缩、剧目失传、人才缺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戏曲艺术的生存环境。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意义重大。2023年,曾致听从好友汪涵的建议,开始动手撰写《有戏——戏曲艺术研究文论》。
除了剧评外,为了写戏曲人的故事,他踏遍了三湘四水去探望戏曲界被遗忘的老艺术家,倾听他们被遗忘的故事,感受他们被遗忘的声音。在深入探访戏曲界传奇“三平(萍)四芳”中以老旦角色著称的吴丽平时,曾致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诚意,前后三次亲自登门拜访。吴丽平起初两次婉拒了他的采访请求,认为自己不过是平凡之辈,不值得被笔墨记录。可当曾致第三次带着诚意与敬意站在她面前时,吴丽平的心终于被触动,她敞开心扉,倾诉起那段久藏于心的往事,那些岁月沉淀下的故事得以鲜活起来。
“其他地方的就不用说,比如原浏阳花鼓剧团的老演员和老艺人,在我采访之前,网上关于他们的资料很少,而他们恰恰又是为浏阳花鼓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开拓者。他们犹如昨夜星辰消失在茫茫夜空,所以我特别想记下他们过往的故事……”在选取戏曲家采访对象的时候,曾致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那些“曝光率”没有那么高的戏曲家身上,“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触摸历史的温度,看到社会的变迁,感知人间的冷暖。”
焕发新光
录制70余段珍贵戏曲音频留下悠长戏韵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这是一副镶嵌在老戏台上的楹联,也道尽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无穷魅力:戏曲既是剧作家个人心智的结晶,也是导演、演员以及音乐、舞美等专业艺术家通力合作的产物。它既是人文的,也是技艺的,有着无限的延展性。在书中,曾致记录了几十位老艺术家的故事,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致敬,更是对湖湘戏曲生态的整体观照。
“弦歌不绝”的背后,是一代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而除了记录艺术家的故事外,曾致还写下了大量剧评。作为资深媒体人,曾致的系列评论不仅理论功底深厚,更洋溢着感性的温度。为此,他摒弃了冰冷的学术术语,而是将戏剧置于社会变迁与人生价值的广阔语境中进行解读。书中既有对具体剧目的历史追溯,也有对戏曲在当代文化转型中演变的深刻反思。
沧海遗珠,尤为珍贵。在寻访老艺术家的时候,曾致发现有的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无法再表演,该如何保留他们优美的唱腔?他想到了音频记录的方式。可是寻遍各大资料库,有一部分相关史料在网上几乎找不到艺术家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为了不留遗憾,曾致组织乐队配合老艺术家们进行演唱,并将音频记录下来。
“虽然这些艺术家年纪大了,嗓音不像年轻时婉转有力,但录制成的音频可以作为他们曾经活跃在舞台上的证明,其唱法技巧也可以成为后辈参考的资料。”为此,在写完全书后,曾致在每篇稿件都添加了一个“彩蛋”:将采制的70余段珍贵的戏曲音频素材制作成二维码,附于书中。读者只需轻轻一扫,便能聆听湘剧的悠扬婉转、花鼓戏的诙谐风趣,甚至能从中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嗓音中沉淀的岁月沧桑。这种多媒体的呈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戏曲艺术的距离,更让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舞台表演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构筑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而对于家乡浏阳的戏曲发展,曾致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平时,曾致会不遗余力地为浏阳戏曲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在工作之余,他还会探寻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老物件。1965年10月11日出版的《羊城晚报》,曾以《一支没有尾声的歌》为题发表了浏阳花鼓戏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人民演出的典型经验。在一家旧书店偶遇这张泛黄的旧报纸,曾致不仅花高价买了下来,并毅然将其捐赠给了浏阳市博物馆,以此作为对家乡文化的一份深情献礼。其夫人江霞是湖南省京剧团一级舞台美术师、化妆造型设计师,亦被他感动,曾多次担任浏阳剧团创作的《耀邦回乡》《浏阳李白》《甜甜的梦》等几部大戏的化妆造型设计。
“原本采写了近百万字的素材,但是因为篇幅限制不得不舍弃了大半。”摩挲着厚厚的新著,曾致笑言,虽然戏曲并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却是一种本能的热爱,或者算得上一种情怀吧。
名家点评
胡芝风(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戏剧理论家):优秀的戏剧评论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曾致同志的系列文论,以展现舞台艺术为切口,进行宏观视野下的时代性解读,体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在当下的创新性发展。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锐,让人切实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思想之光和精神之美。
潘奕霖(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持人、《佳片有约》栏目制片人):曾致的《有戏——戏曲艺术研究文论》是一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戏曲爱好者还是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士,这本书对他们而言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也让我们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
李小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一级演员):曾致对湖南戏曲界感情无比深厚!不仅在生活中对老演员们关怀体贴,在艺术上更是大力推广宣传。文章真实生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胡安娜(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曾教授的系列剧评立意高远,视角宏阔,评析精准,既有媒体人特有的眼光和敏锐,又有戏剧人专业的尺度和判断,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文采飞扬,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戏剧素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