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赋诗作词、行令联对、拆字贯句
罗培根与黄凤珍经常一起参加诗词活动、主题创作,有时还会相互出考题、留作业。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2月23日,晨光初现。龙伏镇泮春老街,60岁的村民罗培根扛着锄头要去种菜,刚走进院子,一只鸟雀扑腾着翅膀从眼前掠过。妻子黄凤珍来了灵感,拉住丈夫:“你先别走,我突然想了个上联,你对了再走。”
干农活前对对联?没错!罗培根与黄凤珍这对地道的农家夫妻,沉醉于赋诗作词、行令联对、拆字贯句,皆喜爱即兴创作,有时为谋一佳句而反复推敲,“三月不知肉味”。
诗意人生
夫妻俩爱好诗词,将生活过成诗
泮春老街49号,一座普通农宅就是罗培根的家。走进去,顿感书香四溢,客厅书桌、书柜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发表夫妻俩作品的刊物更是数不胜数,还有一摞摞的荣誉证书、奖状。
诗词已经成为罗培根夫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春光初露,两人漫步泮水之滨,一个轻吟:“一水贯捞河,烟霭有无,垂钓客归苍莽外,重峦朝石柱,雨晴浓淡,踏青人在画图中。”一个感叹:“又见轻风拂柳,摇曳纤枝翻袖,万树缀新芽,风物春光初露,灵秀,灵秀,律转鸿钧依旧。”家中有访客到来,聊到兴起时,两人也会即席创作,一个说:“诗对招俫稀上客。你接?”一个对:“酒茶醉倒意中人。怎样?”
“我是受他影响才爱上作诗的。”回忆自己成为诗词爱好者的原因,黄凤珍笑着说。自年少时,罗培根便酷爱诗词,2017年加入浏阳市楹联学会,现为中国楹联学会成员。受其熏陶,黄凤珍两年前也加入了浏阳市楹联学会。两人同为诗友,经常一起参加诗词活动、主题创作,还相互出考题、留作业,乐此不疲。
提起妻子的创作,罗培根也是赞叹有加,称其心思细腻,用词考究,诗作独具韵味。之于诗词创作,两人亦师亦友,乐此不疲。当然,他们也有“各自为政”的坚持。
“平仄是对上了,但意思对不上啊!”“你这就不懂了,这是有典故的!”“典故固然重要,意境差了点呀!”“你……”谁也不让谁,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夫妻俩自然是有自己的解决方法,罗培根搬出一坛酒来:“老规矩,谁喝赢了听谁的!”
吟诗作对,少不了喝酒助兴。几十年下来,夫妻俩的酒量水涨船高,难分伯仲。他们的一位好友点赞,夫妻志趣相投,性情豪爽,是当地闻名的一对眷侣,“他们将平凡的日子过成诗,也让乡邻们无不心生敬佩。”
平凡世界
夫妻俩耕读传家,让人生更有价值
因为一只鸟雀从院落飞过而激起的创作灵感,让夫妻俩兴致勃勃地探讨了一番,随后又各自忙碌起来。罗培根扛着锄头去菜地了,黄凤珍则忙着做家务。生活也许可以过成诗,但生活的本质远没有诗那么浪漫。
罗培根与黄凤珍的家,外观朴素,家具简陋。每天一起床,他们同样要为柴米油盐而操心,要为家庭生计而奔波。但和许多农家生活不一样的是,他们年轻时都做过代课老师,两人喜爱文学且热衷钻研的精神,如同石缝间的清泉,干净、清澈,细水长流,直至如今,仍不逊色半分。
“我的妻子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罗培根说,没有人比他更能理解生活中妻子的艰辛。记得早些年,罗培根的养父母病重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时,是妻子陪护病榻整整八年,她的孝道、朴实、勤劳,被邻里传为佳话。但为父母、子女、家庭奉献着全部精力的妻子,在疲惫到坐下来喝口茶都是奢侈时,依然向往书香。
而在黄凤珍眼中,罗培根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她心中闪亮的星光,不断指引着她。因为家庭并不富裕,罗培根除了务农,还会外出打工,每天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地支撑着这个家。尽管经济拮据生活清苦,罗培根却一直保持着坚定的公益之心。数十年下来,他经常帮乡邻们处理红白喜事,帮着书写对联、挽联。每到新春,他还会和楹联学会、诗词协会的朋友们一起,辗转各地写春联、送祝福。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浏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张平武对罗培根夫妇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他说,罗氏夫妻家庭和谐,志趣高雅,以耕读传家的理念教育着子女。他们以身作则,传递着文明乡风,虽然生活平凡,却一直默默奉献,和睦邻里,与人为善,活成了生活中最诗意的风景。
记者手记
于田间乡野书写世事人文
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生活,而满怀期待地睁眼起床,迎接每一个清晨的?许多人或为生计忙碌,或为工作奔波,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逐渐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不免感到自己的生活仿佛一地鸡毛。然而,在罗培根与黄凤珍的眼中,这个世界也许是纷繁复杂的,却更是热情浪漫的。
春日,晨起。执柴米,做羹汤。一手推门扉,一手探春风。
他们的每一天都能作诗。罗培根与黄凤珍拥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睛,以及一双灵巧的手。他们能看到露珠凝结,小鸟在歌唱,能看到初春绽放的花瓣在阳光中回旋、翻飞;他们还轻盈地翻阅书页,在文字中与古人对话;他们更能挥毫泼墨,为生活而歌。
但在生活的另一面,他们比许多人要更加辛苦。春初暖,日初长,百事农为先。他们有着一双常年与农务打交道的手,插秧栽禾、开渠引水,这双手早已变得满是青筋、皴皱和硬茧。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经历了养儿育女、敬老孝老的各个阶段,也面临着衰老、疾病等。
罗培根与黄凤珍从未停止过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他们始终在追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彼此包容、引导、追随,于田间乡野书写世事人文。
认真对待生活,每一分努力,都将绚烂成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