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画家陈根个人作品展开展,以“市井展览”方式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2月21日,思邈公园旁的花野咖啡店里人来人往,浏阳画家陈根以【Huò】(惑)为主题的个人作品展在此开展。此次个人作品展共展出陈根作品20余幅,皆为他近十年来精心创作。此次展览由市政协委员乡村美学实践站主办,市美术家协会支持,花野咖啡承办。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希望以场景化、市井化、大众化的方式,让公众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主办方用“市井展览”的方式拉近公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以美学赋能城市发展。展览对外免费开放,持续至4月21日。
笔耕不辍
用画笔释放热爱,挖掘呈现人的深层情感
《风景》系列,在寻梦童年的田园牧歌里浅吟低唱;《老屋》不仅裹挟着生活境遇的冷冽,更包含克制的呐喊与沉思;《花火》以爆裂的笔触撕裂具象轮廓、内心情感的矛盾冲突暴露于画布,形式破碎主体意志觉醒;《无题》自由涂抹、滴洒颜料、快速的线条释放潜意识,在直觉的灵性中生发创作的原动力,又如中国写意画狂草笔法捕捉瞬间心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恰似但丁《神曲》中“人生半征程”的隐喻,“惑”与“不惑”,是肉身与灵魂激励交锋的炼金时刻。夜幕下,当钴蓝与铬黄在甩动的笔触中看见最原始的模样,画笔碰触画布的瞬间,宣示“我手绘我心”的主体性觉醒,此刻绘画不再是视觉的游戏,而成为一场精神的渲泄。
陈根说,“选择‘【Huò】(惑)’作为我第三次个展的主题,内心是希望在画布这片有限疆域中以抒情诗的温度融化理性的坚冰,在直觉的荒原上放牧自由意志:一次次推倒旧日樊篱在理性与秩序的围城中撕开一道光的裂缝,让光照进密林。”
从小便热爱绘画,在画布与色彩之间,这些年来,陈根对画画的那份热爱得到了释放——
还在小学三年级时,陈根便跟随家附近的一位儒雅老先生学习。在这里,他给了陈根绘画和书法的良好引导,让他明白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线条与色彩的魅力所在。陈根对于艺术的热爱,从事教育工作的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给予他极大支持。
“绘画于我而言,与其说是精神驱使,不如说是个体的自我救赎。”高中毕业后,陈根如愿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11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他回到浏阳工作。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太大,在画画的时候,他将那些复杂情绪一一宣泄在画布之上。
几年后,母亲还是走了,陈根一直在心中追问自己:每个人是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一遍遍自我追问后,陈根在那些痛苦时光中拾起了画笔。生命的本质,一如蒙上了一层虚幻的面纱。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受到活力和梦想层层压抑的憧憬,慢慢构成了陈根画布上的基本场景。
怀抱着对万事万物的敬畏,陈根开始沿着这种精神轨迹去正视自己的内心感悟。与此同时,他将这种真实的、深刻的内心表达指向,去拷问自己的心灵。由此,陈根创作出《大普罗米修斯》系列、《雏》系列、《最后的悲悯》《肖像之母亲》《肖像之奶奶》《夜光》等作品。
“只画触动心灵的线条和色彩,不画我所见的、所经历的东西。”没有镜面式地反映世界,也没有直接描绘复杂的现实生活,但一切又尽在他的画中,致力于挖掘人的深层情感,人性的欲望、悲悯、欢喜……从2015年起,陈根的作品直指表现主义,将内在的冲动、无意识与自主性转化为视觉语言。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见到宁肯遭受极度的痛苦与疯狂,也不向传统和世俗编织美丽罗网卑躬屈膝。抒情性的笔触转化为可触摸的精神温度,给观者带来了灼热的追问。”对于陈根作品中那份热烈,不少美术家都表示陈根是将自己逼迫到精神悬崖边的生存者,在持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
市井展览
让艺术走近大众,以美学赋能城市发展
松弛感的空间氛围、浓郁的咖啡香,再配上墙上的绘画作品,陈根的第三次个展在咖啡馆里开展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你们多久看一次艺术展览?是不是身边没有画展就不会去关注?甚至有展览也不会去……”在展览的前言里,陈根以文字形式和观众探讨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从小接触绘画,大学考入心仪的艺术高校,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日常孜孜不倦追求艺术……数十年来,陈根的生命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作品多次入展中国美术学院世纪之星油画展、湖南省油画学会学术推荐展、首届中国写意油画展双年展等。
越热爱,越敬畏。越敬畏,越求索。
“让艺术成为更多人生活中的光。”在很多人的心中,艺术离普通人太远了——它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贴上“高深莫测”的标签。但在陈根看来,艺术本不该如此,“它诞生于人类对美的本能追求,它的使命是触动人心,而非制造距离。”
“浏阳既是有着深厚文化的千年古县,又是山清水秀的小美之城。一座城市的气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要想打破大众对艺术的物理高墙、心理高墙,那么就要让艺术主动走向人群。”作为市政协委员,陈根在关注艺术的同时也一直在力推浏阳的美育教学与美育发展,并通过市政协委员乡村美学实践站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将作品放到有烟火气息的市井中去展览,以场景化、市井化、大众化的方式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陈根和策展人刘汝璇以及画家陈国建、学术主持高艳辉聊天时,一个全新的想法产生了:将陈根的个展布置在轻松愉悦的咖啡馆中。
和预想的一样,这个被布置在咖啡馆的个展十分受欢迎:“尽管我不是很懂画,但依然感到很美。”“和那些严肃的场所相比,在这里欣赏一幅画很轻松惬意。”
这个效果,正是陈根和刘汝璇等想看到的。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艺术的桥梁。
“如果你是创作者,可以尝试用短视频记录创作过程,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如果你是教师,请告诉学生‘审美没有对错’,鼓励他们表达感受;即使你自称‘不懂艺术’,也可以在路边画展驻足五分钟——你的目光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陈根表示,这次的个展放在“市井展览”只是一个尝试,他也希望有更多艺术家加入进来,共同以美学赋能城市发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