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浏阳
1944年11月9日,延安,八路军南下支队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踏上南下征程。
南下支队由八路军第一二〇师359旅为基础组建而成,因此和浏阳渊源颇深。南下支队(初辖四个大队,后增设至六个大队)配备的42名干部中,有6名浏阳人,其中,支队干部有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参谋长苏鳌,大队有第三大队政委曾涤、第四大队副政委熊晃、第五大队参谋长罗正坤等。
最初,南下支队的战略任务是以五岭山脉(即湘粤赣边区)为核心,构建新的抗日根据地,以此打通华北、华中与华南之间的抗日力量联系,构建出一个南北相互策应、互为犄角的战略态势。
1945年3月,南下支队进入湖南,改称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4月13日,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在平江县大洲的汪坪召开了一次军政委员会。为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军事上的统一指挥,更好地开展湘鄂赣边区的对敌斗争,会议决定建立湘鄂赣边党、政、军统一的领导机构。4月底,经中央批准正式成立湘鄂赣边区党委会、湘鄂赣边军区和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全面领导平江、浏阳、湘阴等湘鄂赣10余个县的对敌斗争。
南下支队进入平江的消息传到浏阳,北盛和大洛地下党组织的董才德、王贵隆、王余美、陈文富、徐杏生、王松筠、王余初、董资生、周秋宝、陈享春等一道奔赴平江,向部队主要领导汇报了浏阳地下党的活动和抗日救亡相关情况。他们带回了扩军任务和党的活动经费,同时带回《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很快秘密张贴到全县各地。
当时,南下支队第四大队驻扎在平浏边界安定长田市,派出十来人的宣传小队,晚上进入浏阳莲溪(今社港)的保兴、花桥一带开展宣传。大街上,留下许多抗日宣传标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誓死团结,共赴国难,守土有责,保家卫国!”“工农商学兵,团结一致打敌人!”“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等。
南下支队中的浏阳籍成员秘密回乡宣传,与地下党组织发动,吸引了罗泉源、赵子甫、周处世、罗凤兰、慕容浩然等400名热血青年报名参军。他们被送往长沙县福临铺的湘东北军分区,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9月初,军分区司令员杨宗胜率领他们从福临铺出发,到达平江与北返的部队会合,成为南下支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南下支队驻扎平江期间,统战工作做到了浏阳。王震分别写信给北盛的大地主周裕卿、周露吾,社港的喻清扬等开明人士,或邀约他们到平江商量抗日事宜,或教育他们深明大义、共同抗日,并要求他们平价卖出谷米,解决贫困农民青黄不接的夏荒问题。
王震还给驻扎在浏阳的国民党军廖义华、张森等部队写信,敦促他们晓以民族大义,停止殃民罪行,共同抗击日寇,并派熊晃、罗正坤回到浏阳,与驻北乡的国民党“挺进军”廖义华部队接触,送给廖部电台一部,方便联系。经过南下支队的一系列工作,廖义华、张森等部队逐渐倾向于抗日,并在当地地下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下,成功抵御了日军对浏阳北乡的枫浆桥、洞阳和东乡的三口等地的侵犯。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共产党及人民武装的武力围攻,南下支队奉党中央命令北返。9月14日,部队穿越宜春万载,午后3时抵达文家市五神岭,越过石家坝后,在清江河畔扎营歇息。15日,途经中和的横山、羊牯塅、孙家塅、草坪,永和的蒋埠江、狮山,在官渡兵马桥附近的泉塘宿营。16日,南下支队经姜卢塅到达浒,绕道金钟湖到达岳阳平江,继续北上。
据很多老战士和当地老百姓回忆,南下支队战士们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人民群众共同谱写了军民情深的历史篇章。
5月的晚上,战士们来到花桥城头小学附近宣传,同时访贫问苦。小店老板热情地端上几杯清茶,战士们执意付茶钱,借用的板凳也一一送还。当战士们书写标语需要石灰和笔时,城头小学的学生为他们准备所需物品。战士们用完之后,也一一归还。
驻扎长田市的第四大队遭遇缺粮,通过与社港保兴石潭寺积谷管委会商量,在得到全体管委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借稻谷36担,并出具借条(这批稻谷在1950年凭借条抵作征粮)。
南下支队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的行为,赢得了浏阳人民群众的真心信赖和热情拥护。
南下支队的伤员袁文凯、赵耀武、刘亚生等在王震家里秘密疗伤数月,王震之母董其谱精心照料,被伤员亲切地称为“革命的妈妈”。
延伸阅读
南下支队行动对浏阳的影响
南下支队战士的抗日革命精神、严明的军纪、关爱群众利益的举动、呼吁改组国民政府的正义主张、顾全大局、避免内战、完成南下战略重任的光辉形象,在浏阳影响深远。
1.人民增强了打败日寇的信心
浏阳人民从南下支队的宣传中了解到了全国抗日战争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形势,“这些在沦陷区、国统区闻所难闻、非常珍贵的政治知识和军事信息,使老百姓开拓了视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鼓舞了坚持抗战的斗志、增强了打败日寇的信心。”
2.中共地下党组织大力发展
1945年8月,罗正坤受王震派遣参加湖南省工委工作,与留下的战友在浏阳地区秘密开展工作,逐步发展组织,取得可喜成绩。
1945年,浏阳在籍的中共党员约50人;1949年6月,发展到1588人。
3.抗日斗争形势空前发展
南下支队在湖南的工作,鼓舞了浏阳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增强了斗争决心,使国民党军廖义华、张森等部队英勇地抵御了日军的侵犯,同时,浏阳自卫队也积极加强了对日军的反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群众性自卫斗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加入抗日武装,抓住一切机会与日军进行斗争。
1944年至1945年,浏阳先后发展了洞阳游击队、周化驯游击队、彭家冲游击队、谢家塅游击队、陈金才游击队、金声游击队等多个游击队。特别是彭家冲游击队,在南下支队的帮助下,发展成浏阳人民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4.迫使日军调整在浏阳的部署
1944年6月,浏阳沦陷后,日军分批侵入浏阳东南西北四乡,盘踞在浏阳县城、古港、文家市、大瑶、枨冲、跃龙、蕉溪、沙市、社港、永安等地,经常下乡骚扰老百姓,无恶不作。1945年,八路军南下支队入湘后,日军不得不缩短防线,大部分撤离浏阳,仅保留浏阳县城和永安两处据点。
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浏阳的历程,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湘赣边区人民的抗日烈焰。这支英雄部队不仅凭借着“孤军深入白区,万里转战”的非凡胆魄书写了军事传奇,更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将红色基因深深镌刻于浏阳的秀美山川之中。当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浏阳人民的血脉之中,化作浏阳河畔的苍松翠柏,在新时代依然挺立着不朽的脊梁。
(作者系浏阳市党史学会会员王雄文)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