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普迹初级中学教师易鹏:当了25年班主任,最开心是“学生记得我”
课堂上,易鹏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实习生罗姣
9月5日早晨7点,阳光掠过浏阳河畔,普迹初级中学九年级174班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班主任易鹏像往常一样静静站在门外,注视着孩子们的早读——没有催促,没有慌乱,每个人都自觉投入。开学第一周能有这样的状态,让易鹏感到欣慰。
今年是易鹏走上讲台的第29年,也是他担任班主任的第25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所理解的教育:“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去做那样的老师。”这句话,不仅是他的教育信念,更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上,易鹏刚在黑板上写下一道一元二次方程题,台下已经响起窸窸窣窣的讨论声。没有指令,没有刻意安排,学生们很自然地凑成一组,交流思路——“小组合作学习”早已成为这个班级的习惯。
这是易鹏在教学上坚持了近十年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届新生入学,他都会鼓励班上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六七个同学成为一组,彼此既是学伴,也是小老师。
“我们组六个人,谁擅长什么,大家都清楚。”小组长余雨妍笑着说。只见她所在的小组中,有人负责讲解,有人负责补充,还有人记录,大家都全神贯注投入解题过程中。
易鹏则在各组之间踱步。他偶尔驻足倾听,有时弯腰指点两句,但从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把更多机会留给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表达。
他解释说,初中生在数学理解上还存在一定局限,合作学习能促进他们共解难题,培养数学思维。“通过有效的合作探究,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学生的参与感和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一开始就能适应这种模式。“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帮助小组保持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他强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交流互助,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同时,收获更多的是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从数学课堂开始,这一模式已延伸至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甚至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而且,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还一度作为典型在全校进行推广。
严与爱之间,他选择“走进心里”
易鹏出生于教师家庭,教育于他,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传承。从教29年、担任班主任25年,易鹏始终秉持一个朴素的信念:真正的好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与他们共同成长。
他坚持与学生同一作息:学生早晨六点二十分起床,他六点刚过就在操场等候;学生宿舍晚上九点四十熄灯,他总要巡完寝后才离开。
但他的陪伴,远不止于时间的同步。他宽容学生的错误,也默默关注学生的困难。从教第一年,他就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此后,他一直留意班上有经济困难的同学,并积极为他们寻求帮助。
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鑫,家庭条件曾十分困难。在易鹏的多方联络和牵线下,小鑫高中三年和大学期间的学费均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因常年致力于帮助学生,2021年易鹏被授予“浏阳市最美资助人”称号。
性格温和、温文儒雅的易鹏,如清风般呵护每一名学生。他的严格,是一种带有温度的教育边界:课堂上认真严谨、绝不马虎,课下却能和学生轻松说笑。学生评价他“严肃时让人敬畏,笑起来又像朋友”,是一位真实、亲切、值得信赖的老师。
温柔的陪伴,终会收获真诚的回响。每年教师节,易鹏都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感谢信和祝福信息。2023年9月,刚毕业的那届学生还悄悄为他制作了一本纪念册,里面精心收集了三年来的点滴瞬间。翻着纪念册,易鹏眼眶有些湿润:“我感到很幸福,学生们记得我,是我做老师最开心的时刻。”
二十九载春秋,易鹏始终如一,用智慧与爱点亮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之路。他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不仅是在坚守岗位,更是在编织一段段温暖的教育人生。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