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彭红霞
“启——户——”9月28日9时8分,随着通赞一声洪亮悠长的唱赞,浏阳文庙厚重的朱漆大成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天地号齐鸣,沉浑的鼓声与清越的钟声次第响起,瞬间将现场数百位嘉宾带入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乙巳年浏阳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活动正式启幕,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于此,通过纪念仪式、开笔礼、成人礼、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展演等,共同缅怀至圣先师孔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现千年古礼
礼乐歌舞融于一体
仪式开始前,108名高中学子肃立于大成门前,手持竹简,齐声诵读《论语》。琅琅书声穿越时空,与千年礼乐交相呼应。
40名学童执笔蘸墨,在宣纸上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人”字,体会“立身端正”“为人之本”的深刻内涵。
随着大成门开启,主祭官、分献官身着礼服,神色庄重,在引赞引导下踱方步、行拱手礼,引领嘉宾缓步穿过大成门,步入铺着青石的文庙。
纪念仪式严格遵循古制,依序进行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九项流程。乐生操作着编钟、古琴、瑟、埙等多种古老乐器,八音克谐,奏出“金声玉振”的庄严乐章;64名佾舞生身着蓝衫,手持干戚(盾斧)与羽籥(雉羽与竹笛),在古乐中翩翩起舞,舞姿刚柔相济,步伐严谨有序,一招一式寓意深远,生动诠释了孔子“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与“礼乐相济”的教化思想。
整场仪式集礼、乐、歌、舞于一体,庄严肃穆、恢宏大气,令观者无不心生敬畏。
开笔破蒙加冠及笄
传统文化浸润青春成长
纪念仪式礼成后,一场启蒙“开笔礼”在大成殿前举行。40名学童在启蒙老师的带领下整理衣冠,端正仪容。随后,嘉宾们手持朱砂笔,在每名学童眉心轻轻一点,寓意“开启智慧之眼”。在“破蒙开笔”环节,孩子们执笔蘸墨,在宣纸上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人”字,体会“立身端正”“为人之本”的深刻内涵。最后,孩子们分别向孔子像、老师及家长行拜谢礼,展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乐生奏响古老乐器,舞生手持干戚、羽籥翩翩起舞……整场仪式集礼、乐、歌、舞于一体,庄严肃穆、恢宏大气。
紧随其后的“成人礼”更为庄重。40名来自浏阳一中的高中生依古制行礼,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在正宾、家长和师长的见证下,完成从“孺子”到“成人”的身份转变。“我将把先师的教诲融入日常言行,在求学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品格。”学生宋佳俐郑重说道。
乐生奏响古老乐器,舞生手持干戚、羽籥翩翩起舞……整场仪式集礼、乐、歌、舞于一体,庄严肃穆、恢宏大气。
仪式最后,全体参礼学子面向孔子像行三揖之礼,立誓要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延伸阅读
传承非遗绵延文脉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思想一直贯穿着孔子的儒学思想,礼乐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千年古邑浏阳,自古便是崇文重礼之地。自清代起,浏阳民众便举行纪念活动,献礼至圣先师孔子。2013年,浏阳文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进一步擦亮“国乐古礼在浏阳”这块金字招牌,浏阳始终坚持“开门办典”,邀请传统文化爱好者、师生、市民、游客等参加纪念活动。木雕刻技艺浏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立丁在观礼后表示:“浏阳的祭孔仪式非常系统、完整,场面震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极高敬意。”
已是第三次观礼的市民李琳,特意带着即将上小学的女儿前来,想让她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庄重与魅力,接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在本次仪式中获得圆满呈现,其背后是参与者们持续的刻苦排练。“为了练好干戚舞,我们每天抽出一节晚自习时间,连续排练了半个月。能参与这样庄重的盛典,我深感荣耀,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舞生代表黄雁山表示。
此外,当天的活动还特邀了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立夫以《孔子与中国文化》为题作国学讲座,从多个维度剖析孔子形象,深入解读孔子从“有志于学”到“从心所欲”的人生阶段,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挫折与坚守,进一步拓展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深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活动期间,还为6项新列入的浏阳市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模翻砂铸造技艺、客家黄酒酿造技艺、浏阳古法制香技艺、小河七醋酿造技艺、浏阳包点制作技艺、浏阳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授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