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活跃 别被“叮”上了
预防“两热”,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是关键
AI制图/曾巧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夏日,蚊虫进入活跃期。在很多人眼中,被蚊子叮咬后留下一个“包”,似乎是这个季节的“标配”。然而,蚊虫的叮咬不仅令人瘙痒不适,还可能传播病毒。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外出游玩的市民增加。近期,广东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报告病例人数呈上升趋势,浏阳输入性病例的风险随之上升。浏阳市疾控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出游时请做好防范措施,居家时要注意清积水、防叮咬,“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两热”传播途径相同,症状各有特点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为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浏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与传染病预防控制部部长冯红介绍,伊蚊腿上有明显白环,偏好在清洁水体中繁殖。当伊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增殖数日,再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
“这两种病不会‘人传人’,但蚊子能充当‘病毒搬运工’的角色。”冯红强调,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才可能感染,普通蚊虫叮咬不会导致疾病传播。
尽管传播途径相同,但两种疾病的潜伏期和症状存在差异。登革热的潜伏期为1至14天,主要特征为突发高热(39—40℃)、剧烈头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和皮疹,因此又称“断骨热”,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休克。冯红特别提醒:“登革热初期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感冒。但与感冒不同的是,患者通常无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至12天,但传播速度更快。其症状以发热、皮疹和小关节疼痛为主。“患者手指、腕部、踝关节等部位疼痛明显,甚至因关节僵直无法活动,民间也称‘弯曲病’。”冯红补充,感染登革病毒或基孔肯雅病毒后,部分感染者可能表现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仍具传染性。因此,需通过防蚊措施阻断传播链。
预防“两热”,需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如何预防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冯红给出的关键词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计划前往广东、云南或东南亚国家等疫情高发地的市民,建议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动态,尽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区。出行时携带含避蚊胺、避蚊酯成分的驱蚊剂,选择宽松浅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在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密集处逗留,裸露皮肤需每2—3小时补涂驱蚊剂。住宿优先选择有纱窗、空调的环境,睡觉时使用蚊帐,并确保帐内无蚊虫。冯红提醒:“伊蚊偏爱清洁的积水环境,景区水池、喷泉或酒店花瓶若未及时清理,可能成为蚊虫温床。”
居家时,需注意阻断蚊虫繁殖,营造干燥环境。如家中有富贵竹、鲜切花等水养植物,至少每3天换水一次,并彻底冲洗容器内壁。若有花盆托盘,应尽量保持干燥。闲置瓶罐等应倒置或加盖,避免积水。室外景观水池可投放灭蚊药剂或饲养食蚊鱼。
“防蚊的关键是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蚊子无处产卵,传播风险自然会降低。”冯红说。
如果被蚊虫叮咬后,出现高热、关节痛或皮疹,尤其是从疫区返回的市民,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虽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暂无特效药,但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市民无需恐慌,但需保持警惕。”冯红说。
相关新闻
集中灭蚊虫
浏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周末大扫除”专项整治
浏阳日报讯(记者张可夫)目前正值夏季蚊虫繁殖高峰期,也是登革热等急性虫媒传染病的高发时期。近期,浏阳市各乡镇(街道)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周末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登革热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古港镇组织党员志愿者与群众组建攻坚队伍,全面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垃圾,排查村内水体并投放药物,最大限度切断蚊虫孳生链条;永安镇聚焦集镇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垃圾集中收集点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整治;大瑶镇组织保洁人员清理绿化带、清洗垃圾桶并进行消毒,防止蚊虫孳生;镇头镇则组织病媒防控专业公司开展防蚊灭蚊专项行动,集中进行喷药消杀……
相关部门表示,浏阳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周末大扫除”等形式组织开展常态化防蚊灭蚊活动,筑牢登革热疫情防控屏障。在此,也呼吁广大市民朋友积极行动起来,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共建共享干净、整洁、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