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迹镇:冬闲田不闲,轮作促增收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03 10:18:48
微浏阳
—分享—

冬闲田不闲,轮作促增收

普迹镇推广“一地多收”,高效农业激发乡村活力

03版普迹镇-2.jpg

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进行晚稻收割,刚完成收割的田地很快就会投入油菜的机械化播种。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图/刘珂

金秋时节,在普迹镇的田野间,铺展着一幅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秋收秋种好图景。这边,全自动播种机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隆隆作响,为千亩良田披上油菜的新绿;那边,种植户正把握农时、估算效益,在芽菜田边育下油菜苗,酝酿着水稻、芽菜、油菜“一田三收”的丰饶循环。

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示范片,到农户精打细算的多元经营,“稻油轮作”“一田三收”等高效模式正让昔日的“冬闲田”变为增收的“致富田”,在沃土之上“轮”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幸福新路径。

场景一

“稻油轮作”忙,机械播种绘“丰”景

10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普迹镇普泰村大屋组一处田野里,一名农机手正驾驶着全自动油菜播种机,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机器驶过的地方,稻茬被整齐翻埋,旋耕、开沟、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不过半晌,原本斑驳的田地就变成了一垄垄规整的油菜田。

“现在机器耕田、播种真是方便,省时省力。”站在田埂上的农户陈先生忍不住感叹。他指着正在作业的播种机说,这台播种机上个月就帮他种了2亩多的油菜,“你看那边,油菜苗已经冒出头了。”

03版普迹镇-1.jpg

全自动播种机在收割完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展开油菜播种作业。

像这样采用“稻油轮作”模式的农户并不少见。“放眼看过去,这一片1000多亩的田地里,陆陆续续都种上了油菜。你凑近点,很多地块已经长出了油菜小苗。”普迹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10台机子,从9月中旬开始就连轴转了,除了下雨天,机器几乎没停过。”提供代耕代种服务的浏阳市精耕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芙蓉介绍,现在已经进入油菜播种的扫尾阶段,机械化种植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通过复式作业、精量播种等技术,保证了播种质量。

她蹲下身,轻轻拨开土层:“你凑近看,这些苗出得又齐又壮。现在抢种油菜,来年5月就能收割。”她直起身指着远方说,“等到明年3月再来看,这里将是一片金黄的花海。”

这里也是普迹镇的一个油菜种植示范片,涉及普泰村坳上、新屋、老屋等6个组数百户村民,其背后是普迹镇大力推广的“稻油轮作”模式——水稻收割后立即进行油菜机播。

“稻油轮作”是否高产高效?普泰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承平掏出了手机给记者展示了照片。他介绍,今年5月,长沙市农业局组织的测产专家来到示范片,给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沣油789”油菜进行测产。专家随机选择了3亩田,测出平均亩产菜籽达210公斤,位居长沙前列。而随后抢种的一季稻,在9月底测产时,亩产达到了680公斤。

“测产结果十分理想,我们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王承平说,村民们很有积极性,去年村上种植油菜3000多亩,今年预计能突破4000亩。“过去,秋收后农田便会进入长达数月的闲置期。而现在,通过‘稻油轮作’的方式,可以实现‘春看花、夏收油、秋打谷’的循环,冬闲田变丰收田,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实施‘稻油轮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让百姓吃上安全粮油食品。”上述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镇“稻油轮作”推广面积超万亩。

场景二

一田三收,大有“钱”景

“一田”不仅能“两种”,还能“三种”!普泰村茶坡组蔬菜种植户李绍奇就用这几年的经验给出了“模范答案”。10月29日,临近中午,普泰村茶坡组一片芽菜地里,芽菜长势不错、叶片青翠,61岁的李绍奇正忙着给芽菜浇水。与很多农户不同,他的田里正上演着一场精妙的“时间魔术”——水稻、芽菜、油菜三种作物在同一块田里轮作,9月底收完水稻,立即栽上芽菜苗;11月中旬芽菜采收后,赶紧整地、移栽油菜;来年5月油菜收割后,又马上整地、种稻,实现“一田三收”。

“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关键是时间要安排好。”李绍奇说,这些芽菜不到一个月就可以采收了,接着还能栽一季油菜。而在几天前,他已经在苗床播下了油菜种子,20多天后即可移栽。“一年三种”的模式将耕地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也离不开品种的精选和菜农的勤劳。只见这片3亩多的土地上,见不到一根杂草,李绍奇和妻子每天在田间忙碌,能机械化的就机械化,需要精细管理的就亲力亲为。而他所在的村民小组42户人家,家家户户都这么勤劳,210亩田地中有一大半都采用这种轮作模式。

“芽菜好,时间短,不耽误种植。”李绍奇掰着手指算账:去年芽菜亩产五六千斤,每斤一块多,亩产值5000元左右。油菜更是“一身都是宝”——能采一季油菜苔,来年还能收菜籽榨油。“前年我这三亩多的油菜地,光菜苔就卖了1.2万元。去年菜价不高,没有采菜苔,菜油收了近300斤,自家吃油不成问题。”

水稻同样效益可观。李绍奇种的是优质稻,今年亩产超过千斤,除了满足自家口粮,还能给两个儿子家带去新鲜粮油。

李绍奇总共有7亩多地,他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除了“水稻+油菜+芽菜”模式,他还尝试“油菜+毛豆+芽菜”“毛豆+毛豆+芽菜”等组合。在他看来,这种多元化种植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收益,“一亩田收益三五千元没问题。”

“每年需要调整,土壤要种种稻,防病害。”这名经验丰富的老农深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田三收”不仅让土地效益最大化,更为当地无法外出务工的老年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轮着种水稻、栽油菜、移芽菜,期间除草、浇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一名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说,“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更有奔头。”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已在普迹遍地开花。不仅普泰村、新府村、书院新村等地也在纷纷推广,总面积达千亩。“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走深走实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幸福路径。”普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田野观察

沃野新景,活力奔涌

在普迹镇的田间地头,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秋收秋种的热火朝天,更是一种由内生动力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这几年变化真大,几乎没有闲田了,弯弯角角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油菜。”在普泰村油菜种植示范片,黎芙蓉多次发出感慨。从事农业几十年的她,对这片土地爱的深切,她说现在眼里看到的都是希望。

确实。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精耕细作的模式,让它的价值不断提升。从过去零散土地的“单一种植”,到如今规模化、机械化的“多元增收”,这背后,是像李绍奇这样的农户的精打细算与辛勤劳作,也是政策与科技协同发力结出的硕果。

“弯弯角角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这不仅是土地的高效利用,更是农民心中希望的增长。新模式将曾经冬闲的“空窗期”变成了增收的“黄金期”,让“一块田”里长出“几份收入”,这实实在在的收益,是对勤劳者最公平的回报。它点燃了人们扎根土地的信心,让农业从“靠天吃饭”的旧印象,转变为“充满奔头”的新事业。

这幅秋种图景深刻地表明,当传统的勤劳智慧与现代的生产方式相遇,沃野千里便能生出无限“钱”景,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