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成为“水美湘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达浒镇书香村有了大变化
带着感谢信和锦旗,回访最亲的人
虽然驻村工作已结束,王锋(左一)仍会抽空回村探望老乡们,了解村上的发展情况。记者欧阳稳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达浒镇书香村,浏阳河的支流在此蜿蜒而过,清浅的河水映着两岸葱茏的绿树,勾勒出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作为湖南省首批、浏阳市唯一“水美湘村”项目建设村,去年书香村又荣获湖南省、长沙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殊荣。
吃水不忘挖井人。7月25日,书香村的村民们带着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和一面锦旗,“回访”并感谢村里的帮扶单位——市人武部。问及缘由,村民们只说了一个字——变。
鱼水情深
带着感谢信和锦旗回访最亲的人
从达浒镇书香村村委会到市人武部,这段路有43公里,开车约45分钟。
7月25日清晨,书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卢俊红比往常起得更早,出发之前,她反复检查这次“走亲戚”要带的礼物——凝聚着全体村民心意的感谢信和锦旗。这份心意,是要送给村里最亲最近的“亲人”。
如今的书香村,民居错落有致,田野生机盎然,构成一幅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图景。罗豪正摄
8时50分,卢俊红和两名村民代表走进市人武部,迎接他们的,依然是那一身身橄榄绿和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三年前,也是这一群人,用同样的笑容和真心与书香村“结了亲”——
2022年7月,书香村迎来了几名特殊的客人——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当时的书香村刚刚将水文化馆成功创建为“长沙市水情教育基地”,对于如何将“水美湘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村子富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大家还没有思路与方向。经过一番促膝长谈,“客人们”将书香村的发展困境记在本子上,也记在了心上。
“党建强基、产融兴村、文旅活水。”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多次带队前往书香村调研,结合实际制定振兴规划,并派驻市人武部政工人事科的王锋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持续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这三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钱包鼓鼓、笑容多多,村委会也干劲十足。还有,村里又多了不少准大学生……”一见面,卢俊红一边将感谢信和锦旗送到这群最亲的人手中,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我们也高兴,也就盼望大家越来越好。虽然结对共建工作告一段落,但这份情谊一直都在……”“平时多走动,村里有什么我们能帮上忙的一定不遗余力……”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接过锦旗和感谢信,一再表示“亲戚嘛,就要多走动”。
“戎耕垄上何其乐,看见你们格外亲。”捧着感谢信和锦旗,大家提议拍一张集体照留念。镜头里的便服和橄榄绿相互映衬,灿烂的笑容如同盛开的向日葵,见证着这段军民鱼水深情。
军民结亲
“水美湘村”迎来特殊客人
田园阡陌、屋舍俨然,大溪河静静地流淌着。幸福屋场里,孩子们嬉闹的声响、老人们快活的谈笑和远处高标准农田里农人耕作的身影,构成了一幅诗意的田园栖居图。
“来啦,快请坐,地里有新鲜的蔬菜,土鸡都是村民自养的,想吃什么都是现成的……”书香小苑是远近闻名的农家乐。一踏入小院大门,村民钟喜连便热情地送上了凉茶,邀请客人入座。
“有时一来就是好几桌呢,多是来游玩的城里人。”挎起篮子,钟喜连的丈夫吴根初奔到院子后面的采摘基地,摘了一大把辣椒:“客人可以在这里吃,也可以带走。”
“别小看这农家乐,它可是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呢。”5月底结束书香村的驻村工作,趁着休假的时间,王锋来看望相处了三年的老乡们。看到书香小苑和采摘基地如此红火,他的脸上也乐开了花——这正是市人武部帮村里确定的发展路线之一。
这三年来,书香村紧抓“水美湘村”示范建设的契机,以当地自然风光为底色,将绿色水电站、大溪河防汛通道、水美广场等16个生态水利项目串点成线,打造集“教育研学、生态科普、乡村休闲、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上还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观光采摘、特色餐饮、研学实践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这两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以前羡慕别的村有休闲场所,现在我们村的大人散步搞锻炼、老人孩子聊天玩耍都有地方去了。”在抓经济的同时,市人武部和村委会还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随着环境改善,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参与村容美化,修建院子、整理菜地,还自愿腾出土地作为公用绿化地,打造美丽屋场。
特写
村里的大小事都放在心上
每隔两三周通个电话,成了市人武部与书香村之间的默契。电话里,卢俊红报告着村里的新变化,声音中有掩饰不住的欣喜,书香村也成了市人武部牵挂的一个地方。
“驻村帮扶工作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既要有‘致广大’之格局,更要有‘尽精微’之举措,推动村里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提升……”王锋每次汇报工作,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都会一再交代他要将村里的大小事情放在心上。
“村里的农田小而散,耕作起来很麻烦,荒了又可惜……”在一次与村民的闲聊中,王锋得知了村民孔庆新的烦恼:年迈体弱的他因为儿子外出打工,自己一个人守着几亩农田,没有精力耕作,又因田地分散且不平整,无人流转。王锋与其他农户交流后,大家普遍反映“田间用水难”“耕种难”。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农田整改必须先行。”在多次组织村民开会后,王锋和村干部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迅速行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不仅对农田进行了高标准建设,还疏通了水渠,一举解决了用水难题。
看着平整方正的农田,孔庆新的脸上笑开了花:“以前一年每亩200元都没有人问,现在400元每亩都抢着流转呢。”
“孔叔叔,最近身体怎么样?小彬的成绩有进步吗?”打交道的次数多了,王锋对孔庆新家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孔庆新带着读小学的孙子小彬生活,小彬在成长方面尤其需要人关注。为此,王锋一有空就往他家跑,尽力提供各种帮助。对此,孔庆新也感激地表示家里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现在儿子在浏阳打工,孙子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
“结束驻村工作后我们会来看望大家的,有什么难处可以打电话告诉我们。”“这三年,多亏了你们帮忙,书香村的变化很大……”今年5月,得知市人武部的结对共建工作结束,村民们都很是不舍:“这几年每次想送他们一点土特产,最后都是他们塞钱买下了!”
“什么都不用送,大家能将村子建设好,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就是最好的礼物!”收到感谢信和锦旗,市人武部主要负责人很是感慨。如今,书香村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便是最好的“回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