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晓
盛夏的浏阳,一群特殊的“暑期老师”正忙碌着——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居委会二楼,孩子们跟着老师边打节拍边歌唱;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儿童之家,老师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国学经典;淳口镇农大村,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文旅志愿者和湖南女子学院的学生们正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一笔一画勾勒五彩斑斓的梦想;荷花街道金沙路小学,湖南师范大学“浏光熠彩”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们用生动有趣的课堂,为孩子们打开认知世界的窗口……
暑假是孩子们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但也给家长们带来了“谁来带娃”等现实难题。这一矛盾产生的核心在于:一方面,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而好奇心旺盛;另一方面,家长工作导致监护出现缺位——这种现象在双职工和留守儿童家庭尤为突出。
当暑期安全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浏阳探索出了一条由政府引导、高校参与、多方协同的守护之路。这些公益课堂以爱心为纽带,构建起多层次的暑期安全保障体系。
湖南多所高校的青年学子深入淳口镇、荷花街道等基层村(社区),将高校优质资源精准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课业辅导,更为孩子们打开视野之窗,送去温暖陪伴。尤其是“浏光熠彩”暑期社会实践团创新采用“区校共建”模式,在金沙路小学与新月社区同步开展服务,实现了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的有效对接。市总工会开设的暑期公益爱心托管班,将课堂延伸至园区、社区(村)、企业等基层工会,为职工子女提供贴心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便捷的暑期托管服务。这些实践共同诠释着一个理念:让孩子们享受安全无忧的假期。
这些实践的意义也远超暑期托管本身,更是一场爱的传递。大学生志愿者们放弃暑假休息时间,顶着酷暑深入基层,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陪伴他们成长,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精神。工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开设公益托管班,彰显了服务职工、关爱下一代的务实作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与成长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从工会的“空间下沉”到高校的“资源流动”,再到乡村的“长期坚守”,浏阳的公益课堂实践勾勒出一幅社会协同育人的图景,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温暖样本。期待更多地区能够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暑期服务体系,让孩子们都能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