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鼓戏遇上诗歌,再现谭嗣同至情至性至真至美形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10-08 10:48:37
微浏阳
—分享—

多位艺术家联手创作《青枫浦口送兄行》

08版文化-5.jpg

周永红现场演唱花鼓戏歌《青枫浦口送兄行》。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灞上垂杨牵客思,也应回首故乡遥。”

9月28日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殉难126周年纪念日。当天,由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谭嗣同纪念馆、谭嗣同文化研究会、陈耀音乐工作室主办的花鼓戏歌《青枫浦口送兄行》首发式在谭嗣同故居举行,展现谭嗣同才华横溢、情深义重的光辉形象,更勉励世人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现场

多位艺术家历时5个月联手创作《青枫浦口送兄行》

“一曲阳关意外声,青枫浦口送兄行……”首发式上,优美深情的唱词,婉转低回的唱腔,再辅以如泣如诉的大筒,将人间的离愁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叙说得淋漓尽致。

一曲终毕,时间如流水,从头顶漫过。忍不住遥想,站在写尽人间离愁别绪的青枫浦,140余年前的少年谭嗣同送别仲兄谭嗣襄时是如何一种心境。

“中华亘古一浏阳。”从浏阳走出去的谭嗣同一直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曾以家乡“物产殷阜,矿质充韧”而自豪。会弹琴、会写诗、会舞剑,才华横溢的他曾多次为家乡的道吾山、枫浆桥、青枫浦、菊花石写诗。15岁那年,在浏阳河畔的青枫浦,在送别仲兄谭嗣襄赴甘肃的时候,谭嗣同开笔写下了七言绝句组诗《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这也是谭嗣同传世最早的诗歌作品,文辞优美且情深意长,读来让人落泪。

“天下嗣同,复生不死。对于世人而言,谭嗣同的家国情怀是永远值得赞颂与传承的;而对于亲人朋友,他的个人感情同样是炙热滚烫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有了以他的原词《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创作花鼓戏歌的想法。”首发式上,《青枫浦口送兄行》艺术总监、陈耀音乐工作室的领衔人陈耀深情讲述创作历程。

这几年,陈耀来浏阳的次数比较多。每来一次,他心中就加深一次对浏阳的感情,更是感慨浏阳这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走出了谭嗣同这样的人物。读了谭嗣同的诗歌后,他对谭嗣同的敬重更是多了一层,《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更是打动了他。

“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在外做官,谭嗣同与二哥谭嗣襄的感情特别好。在送二哥赴西北的时候,兄弟的离别之情,家乡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谭嗣同创作的灵感。他从青枫浦口的‘碧山深处小桥东’开始,把西行路上的洞庭汉水、长江孤帆、阳关灞桥、灞上垂杨、楚树边云全部写到诗里,通过连夜雨声、鹧鸪声里、长路迢迢、匹马春风这些意象,表达‘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的美好愿望,读来让人动容。”今年4月,陈耀音乐工作室的相关成员萌生了将这组七绝改编为花鼓戏歌的想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晓与传唱。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耀音乐工作室成员多次到浏阳河畔采风,感受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揣摩谭嗣同当时的心境。最终,陈耀提出运用湖南花鼓戏“南手洞腔类”的声腔母调“黄昏调”作为声腔旋律基础来改编。“这组词比较长且感情细腻充沛,要想听众不产生听觉疲劳,那么旋律必须同时具备丰富、柔美等特点。而‘黄昏调’是善于抒情和表达心境的,比较契合。”

作为国家一级演奏员、戏剧作曲家,陈耀不仅担任了这首作品的艺术总监,还亲自演奏大筒。作曲则由国家二级作曲家陈珊珊完成,并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罗志勇、国家二级演员周永红分别演唱男声版、女声版。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我们希望通过这首花鼓戏歌,讴歌浏阳的历史文化,讴歌浏阳的秀美风光,表达我们对谭嗣同以及他的家乡浏阳的敬意。”陈耀表示会继续关注浏阳,以更多作品来推介浏阳。

讲述

15岁的谭嗣同将手足情深写到了极致

“在世人眼中,别人记住的多是谭嗣同的变法精神与过人的才华。而回归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谭嗣同对待亲人师友的感情同样是饱满与热烈的,他的鲜活同样表现在这组诗作之中……”

彭晓玲是谭嗣同文化研究会会长,多年致力于谭嗣同的研究,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散文集《寻访谭嗣同》,还创作了一部正待出版的《谭嗣同传》,以三种文体全方位展示谭嗣同不一样的风骨和精神。基于对谭嗣同的深入了解,现场,她将谭嗣同写作这组诗词的背景以及与仲兄谭嗣襄的手足情深娓娓道来。

谭嗣同一共有兄弟四人。小时候,他在北京的浏阳会馆同仲兄谭嗣襄一起生活。尽管比谭嗣同大9岁,性格比谭嗣同沉稳精细,但谭嗣襄与弟弟有众多相似之处:两人皆长身玉立,目光炯炯;皆豁达不拘小节,议论风生;皆才高八斗,专心时务,忧国忧民;皆慷慨任事,侠义心肠;又皆命运坎坷,屡试不中……因此,谭嗣同和仲兄谭嗣襄感情颇为深厚,谭嗣襄也常常带着他游玩,享受童年的欢乐,那也是兄弟俩最美好的时光记忆。

光绪五年(1879年)夏,谭嗣同奉父命返湖南,随后不久抵达浏阳师从涂启先门下学习。光绪六年(1880年)春,谭嗣襄因要赴陇(甘肃)探亲,只能将谭嗣同留在浏阳。临行之日,年方15岁的谭嗣同去往青枫浦渡口送别仲兄,特意以《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为题赋诗五首送别,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灞上垂杨牵客思,也应回首故乡遥。”这几首七绝虽然是少年谭嗣同的处女作,但已经充分显示出他才思敏捷,更体现出对仲兄谭嗣襄的深情:既然不能与你同行,那么,我愿将身化明月,伴你的车马一路向西,直到秦州。谭嗣同将他最深切的感情抒发给了仲兄谭嗣襄,他以为他们可以做一辈子的兄弟,一辈子相依为命、相扶相携,可未曾料到兄弟俩竟先后英年早逝。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谭嗣同正在浏阳会馆温习功课,准备参加顺天府己丑恩科乡试,突闻仲兄谭嗣襄在台湾病逝的噩耗,不由痛哭失声。随后,他千辛万苦地将谭嗣襄的灵柩运回老家浏阳安葬。仲兄谭嗣襄之死,是继母亲之死后,谭嗣同精神上所遭受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回顾仲兄一生,他曾满怀悲痛地写下了一篇长篇挽联《挽仲兄嗣襄联》,并将谭嗣襄的遗作精心编辑成《远遗堂集外文初编》并作序……这份兄弟情缘,也就至此戛然而止。

“之所以要讲后面谭嗣襄去世的经历,也可以反过来追溯谭嗣同年少时写《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的心境。15岁的他至情至性至真至美,不仅才华横溢,可以说是将手足情深写到了极致。”彭晓玲表示,谭嗣同诗文俊逸、琴艺精湛、武艺高强,于朋友坦诚相待,于妻子情如磐石,于兄弟姐妹关爱有加,于国家民族却更是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在他殉难126周年纪念日首发《青枫浦口送兄行》很有意义,是对谭嗣同壮丽一生最好的纪念与缅怀。

“谭嗣同精神,至今在为浏阳人民继往开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首发式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爱民对花鼓戏歌《青枫浦口送兄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个作品不仅展现了谭嗣同才华横溢、情深义重的光辉形象,同样讴歌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希望浏阳文艺工作者能够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来推介谭嗣同、推介浏阳。

相关链接

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

谭嗣同

一曲阳关意外声,青枫浦口送兄行。

频将双泪溪边洒,流到长江载远征。

碧山深处小桥东,兄自西驰我未同。

羡煞洞庭连汉水,布帆斜挂落花风。

潇潇连夜雨声多,一曲骊驹唤奈何。

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度关河。

鹧鸪声里路迢迢,匹马春风过灞桥。

灞上垂杨牵客思,也应回首故乡遥。

春烟淡淡黯离愁,雨后山光冷似秋。

楚树边云四千里,梦魂飞不到秦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