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3月24日,网上多名博主爆料,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语文试卷上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杜鹃花落》,全文从以一个侵华日军为视角,讲述其为了给儿子报仇去打八路军,结果炸死了自己儿子。而此文作者,便是河南汤阴县一名初中校长李某某。
这篇文章现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普遍对其发起批评的逻辑闭环是,读者读了文章,直观感受到文章站在日军的角度丑化了八路军,美化了侵略,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中华民族感情的冒犯——这种感受的形成,是因为文章形成同日军军官的共情,而摒弃了其侵略的历史定性——这种共情体现在用杜鹃花落等意象渲染,将日本侵略者的死描写成悲壮,而非可耻。
要进行谈论,无法回避的一个前提是文中的主人公岗田大佐参加的战争发生在中国!作者竟然说中国人是岗田大佐的“仇人”,难道不应该说中国人是岗田大佐枪口下的受害者?作者竟然说岗田大佐的心声是“爸累了,仇报了,回家”,难道不应该说他作为侵略者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作者竟然说老岗田口里喷出的鲜血“像嫣红的杜鹃花”,难道不应该说他罪恶的鲜血污染了中国的土地?
创作和阅读,是无法割裂、互相影响的两个过程。作者的立场,会通过文字的选择、标点符号的运用、情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等系列手段体现出来,所以你别说《杜鹃花落》完全是瞎扯淡,写着玩的,没有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一篇文章的传播,会经由读者的审读展示社会现象,引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所以你别说那些对《杜鹃花落》的批评是无中生有和神经过敏。
一场被强加的、长达十多年、死亡人数超过3500万的战争,不仅在当时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就是在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那种巨大的破坏都是难以恢复的。如果有人要站在“圣母”的高度选择忘记,那也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没有权利通过文学等各种途径指鹿为马,混淆视听。毕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怀疑,如今并不单是有人要背叛,他们还要说服其他人一起背叛。
目前官方已经作出了回应,《杜鹃花落》的作者李某某被免职处理,成都市新都区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我以为,这是官方早就该有的鲜明态度。因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近几年打着“思想包容”“文化融合”旗号而歪曲历史事实、鼓吹民族虚无的思潮不容忽视——你说爱国主义,他们会鄙夷说“狭隘”;你说牢记历史,他们会说“脱离世界主流”;你说民族风骨,他们会说“大国沙文”……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在下怎样的“一盘大棋”。
《杜鹃花落》,究竟是谁的暴行,谁的花落?在一片饱受蹂躏的土地上凄凉开放的杜鹃花,被拿来渲染侵略者的死亡,这种意象建构在文学创作上是错误的,在思想传播上是可耻的。诸如此类的对大是大非底线的挑战,到底还有多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