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有所向情有所系,始终奔跑在路上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11-09 09:12:04
微浏阳
—分享—

守望信仰 以心闻之

心有所向情有所系,始终奔跑在路上

04、05版特别报道-1.jpg

2023年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

这是一个不像节日的“节日”——“主角”们依旧在路上,他们或穿梭在街头巷尾,或奔跑在田间地头,用鲜活的镜头和生动的文字记录浏阳发展、展现山乡巨变、反映百姓心声,推出一批批有深度、有影响、有温度的优秀新闻作品,为推动浏阳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市委宣传部通报了浏阳市2023年度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的评选结果。孔芬、向婷、刘志光、陈启智、罗薇、周红珍、周良、凌涛、陶佳、谢咏吟、赖暘获评浏阳市2023年度优秀新闻工作者;《五强之路》封面特稿(龙章平、刘志光、罗时茂、胡吉星、张可夫、周红珍、陈郁琳)、《山乡巨变》电视专题(吉斌、王雯)、《“合”起湘赣边今朝别样红》特别报道(龙章平、刘志光、罗时茂、张可夫、周红珍)、《小城新青年》新媒体作品(李丹、陈启智、赖暘、谢鹏)、“双学双争”大学习活动系列报道(集体)、浏阳跨年焰火晚会直播(集体)、《浏阳山田新村“巨型稻”喜获丰收》电视消息(向婷、周良、肖霜)、“湘赣边古村行”系列报道(喻发良、陈刚、黄娜、季鹤婷、周良)、《河畔季风千百度》专题(王继斌、张涛)、“话说千年古县”广播专题(徐金粮、王龙金丹)获评浏阳市2023年度优秀新闻作品。

传播浏阳声音,讲好浏阳故事

孔芬(新媒体编辑)2021年,我开始从事编辑工作,转眼间已两年有余。创新编排是编辑的工作职责,如履薄冰是编辑的日常心态,字斟句酌是编辑的岗位要求。

今后,我将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前行,运用好新闻媒体这一载体,传播好浏阳声音,讲好浏阳故事。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向婷(记者)

奔走一线十年,我用手中的笔讲述着普通人的故事,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搏,用心记录下每一个重要时刻。这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成长。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作品更是打磨出来的。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做好倾听者、记录者,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干在实处

刘志光(报纸副总编辑)

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奋战16年的老兵,对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大感受是三个字:甘、敢、干。要甘于奉献,镜头聚焦别人,话筒对准别人,笔触描写别人,记者编辑是默默奉献、成就他人的职业,要甘坐冷板凳。要敢于创新,对新的领域、未知的事物,要始终保持求知欲、探索欲,敢于尝试、勤于思考、创新表达。要干在实处,书本里种不出杂交稻,办公室写不出好稿子,十次想法,比不上一次扎实的采访;十次采访,不动笔就写不出一篇文章。所以,要践行“四力”,干出新业绩。

用镜头捕捉身边精彩

陈启智(新媒体摄制)

时代更迭,新闻常新。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走遍浏阳各个乡镇,捕捉身边的精彩。每一次拍摄,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每一次剪辑,都让我对观众反响充满期待。这份工作不仅给了我机会见证许多重要的时刻,也让我见识了许多艰辛。我希望用我的镜头捕捉这些瞬间,让更多人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美丽。愿我的新闻理想如手里相机的快门数一样只增不减,专业能力如无人机一般越飞越高。

记录时代点滴,见证奋斗成绩

罗薇(主持人)

用声音传播力量,用镜头记录变迁,用文字传递真相,用真诚传达情感。感恩这一份职业,让我在人生路上,拥有过勤奋的足迹,感受过不同的悲喜,记录过时代的点滴,见证过奋斗者的成绩。时间里有过往,也有当下和未来,特别的日子里,向新闻人致敬,向崇高的职业敬礼。

脚下有泥土,笔尖有热气

周红珍(记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最初采访的不知所措到多写稿、写好稿,享受写作、享受采访的全过程,我努力讲好一个又一个新闻故事,我很享受奔跑在新闻道路上的感觉。践行和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出“粘着泥土,冒着热气”的新闻报道,陪着我最热爱的城市浏阳一起变得更好。

让每个作品都有生命力

周良(摄像记者)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主要负责摄制,用镜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将最真实、最美的画面呈现出来。制作过程中,我反复打磨,希望每个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有感染力的,给受众美的享受。同时,不断学习创新,紧跟时代,创作出更有冲击力、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心若不息,境无止境

凌涛(电视摄制部副主任)

从业二十载,我在工作中不断磨砺自己。从最初的文字记者到后来的摄像记者,不断地尝试与学习,让我逐步成长。在专题栏目的采写中,感受社会的变迁;在时政新闻的跟拍中,感受城市的发展脉络;在宣传片的摄制中,感受对浏阳的荣耀与自豪……记者,不应该只是记录,更应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电视记者,让我学会了欣赏自然、感受人文、理解生活。

心若不息,境无止境。不负融媒不负青春

陶佳(新闻制作)

视频制作在电视媒体中是一个普通、平凡又不可或缺的岗位。从传统新闻视频到新媒体短视频,改变的是传播形式和渠道,不变的是镜头语言的表达运用。我将继续努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用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完成自己的每项工作任务,坚守媒体担当,不负融媒、不负青春。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谢咏吟(主持人)

有人说,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便不觉其苦。每天坐在话筒前,跟大家问候:“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是我一天中最为兴奋的时刻。“这里堵车了,请绕道行驶”“有什么不懂的,欢迎大家提问”“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访浏阳美丽乡村”……在广播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在广播外,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因为广播,让我懂得了热爱和坚持是一件很酷的事。我喜欢广播,喜欢新闻行业的永不止步和生生不息,亦如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态度,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用镜头讲好浏阳故事

赖暘(影像摄制)

采访不同的人,记录家乡变化,每一次的拍摄,都在丰富我的阅历,促使我成长。作为一名新媒体工作者,我将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不断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勇立潮头,适应媒体发展新态势,用镜头讲好浏阳故事。

新闻背后

倾情倾力剖析展现“浏阳之为”

罗时茂

湘赣无边界,携手向未来。7月28日上午,2023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在浏阳市召开。

为添彩盛会,全面展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大会营造浓厚氛围,根据市委宣传部安排,浏阳日报要在大会前推出一篇特稿。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接到指令后,浏阳日报编委会立即召开专题策划会,组织骨干记者担纲特稿采访、写作。

对于湘赣边区域合作,我们并不陌生。

湘赣两省地缘相近,山水相依;回望千年历史,湘赣边地区血脉相通,人文相亲。

作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的倡导者、先行者,浏阳在交通建设、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筑牢合作根基,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走在前、作示范,为内陆地区开放合作提供了参考样板。

全面系统展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丰硕成果、彰显区域合作建设中的浏阳之力和浏阳之为,这是特稿的总基调。7月27日,浏阳日报精心出品的1.3万字封面特稿《“合”起湘赣边今朝别样红》,全方位展示浏阳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医保合作、金融支撑等方面举措成效,彰显了争当湘赣边区域合作典范的“浏阳经验”“浏阳模式”和“浏阳样板”。

回望来时路,更喜满眼春

王雯

撤县设市30周年是浏阳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

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1月6日接到《山乡巨变》专题片拍摄任务后,市融媒体中心在市委宣传部的指挥调度下,立即组建专班,深入搜集30年来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年鉴、重大报道等各领域、各行业资料,迅速推进专题撰写与制作。

历经近50个版本的文案修改,10多个版本的视频优化,2月4日,成片终于在浏阳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为主题视频推出。专题片文字内容丰富的同时,又简洁短促轻快,极具画面感、节奏感、力量感,视频制作精美大气,配音浑厚,加之各历史资料画面与当前发展盛景的一一呈现,全片极具感染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专题片共分为“奋楫”“击水”“逐浪”三个篇章,以民营经济发展为线索,以时间顺序为轴,描述了浏阳从撤县设市奋楫涛头,到跨越发展击水中流,再到登高远望逐浪前行的三十年壮阔征程。

寻找巨变之“源”。“奋楫”篇章从民政部批文引入,开门见山,抓住撤县设市后几个月出台的《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找到巨变之“源”——思想破冰,改革突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展示巨变之“变”。“击水”篇章聚焦几个发展节点及相关产业,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更多着眼于当下,以数据的方式具象化体现三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赓续巨变之“力”。“逐浪”篇章则是呼应第一篇章,以新发展放眼于未来,再次强调改革、实干,“全力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实事”的重要性。

回望来时路,更喜满眼春。在这马上要奔向撤县设市第31个年头的时间节点,再次回看《山乡巨变》专题片,奋进的力量在凝聚,胸中再生万千豪气。

千年古县的“背后故事”

徐金粮

接下“话说千年古县”广播专题的撰写任务纯属偶然,节目获评年度优秀更是忐忑。

记得今年端午节前夕,我与一个已经外调的同事偶然谈起“先有潘柴贺,后有浏阳县”的话题时,她娓娓道来。同为外地人,我好生纳闷,问她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她莞尔一笑,说是兴趣使然,并建议我在电台平台上开设一个专栏,讲述浏阳这个千年古县“背后的故事”。由于我对这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便有了这档节目。

作为一个在浏阳工作了24个年头的外地人,我听过很多关于浏阳人文历史的故事。例如浏阳人为什么喜欢背着手走路、浏阳人的方言为何复杂、浏阳的菜品有什么特色,特别是浏阳人与众不同的担当精神等。这次,我利用创作机会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请教了多名文史专家,看了不少展览的文物,走进了浏阳这个千年古县背后的故事。

我将这档节目构架为以二十四史为时间轴,按照朝代更迭顺序,从史前遗迹开篇至清末民初为止,着重挖掘浏阳各时期的人文特征、移民特征,辅以重点文物介绍、浏阳民俗展播等内容,展示浏阳背后的故事,解读这个在移民过程中奋进壮大的千年古县,述说这片热土上包容温暖、坚韧拼搏的人文故事。

“话说千年古县”让文物有声、历史鲜活。节目中提到的很多文物和场景都能在浏阳市博物馆找到。不少听众表示:“听了节目想逛展览,逛了展览又想听节目。”

小城里的新青年

李丹

新时代的浏阳青年是什么样的?自信达观、个性突出、敢于追梦……简单的词语无法描绘出多彩斑斓的青春光谱。我们敏锐地感知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着新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现在也许并不是楷模和榜样,但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人生的赛道上,用行动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点亮和温暖了浏阳这座小城。他们便是《小城新青年》的主角!

从今年2月22日开始,我们推出新媒体原创报道《小城新青年》,用受众喜爱的短视频形式,展现青年新面孔、新思维、新作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返乡新青年们。

他们当中有创办付费自习室的“海归女孩”熊乾彧、有公务员辞职回乡种箬叶的青年刘飞而、有用穿越机拍摄浏阳烟花的飞手涂子杰、有自主创业逐梦的“女车手”林夕、有与烟花共舞的网红女孩谢子妮、有中戏毕业回到浏阳教戏剧的“90后”青年焦清源、有美院毕业回到家乡专心斫琴的刘辉武……这些多彩的奋斗旋律汇聚起来,奏响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强音。

在采访拍摄这些青年的过程中,我们也一次次被他们感动。用两年时间将老屋改造成了理想中民宿样子的邱佳丽,在折腾中长大;回到老家坚持用绿色生态方式种养的赵兰英夫妇,虽然收入微薄却热情不减;从地产跨界到乡村文旅的欧松,辞掉大企业高薪工作回到家乡……这些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不畏艰苦、向阳生长的青春身影,是值得被记录的时代故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