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李锋:锚固生态本底 优化资源配置 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11-29 10:34:56
微浏阳
—分享—

文丨李锋

此次赴浙江桐庐、德清和江西婺源考察学习,我们立足部门职能职责,重点看乡村民宿的建设成效,听民宿规划的创新理念,问盘活资源的实施路径,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我们将担当部门之责、增强部门之为,努力把收获之感、思想之悟变为实践之举、发展之效,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自然资源保障。

一、严守底线红线,绘好“山水花城”新画卷。乡村精品民宿能够持续火爆,最关键的一个支撑就是优良的生态环境。从“潇洒桐庐郡”到德清莫干山,再到婺源“最美乡村,梦里老家”,三地都是“中国最美乡村”的典型示范,所到之处,目之所及,皆水清、地绿、景美。

“绿水青山”同样是浏阳的厚实底色,50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碧波荡漾,大围山、连云山、九岭山雄奇壮丽,被誉为长株潭的“天然氧吧”和“生态绿肺”。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守牢85.71万亩耕地、76.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602.0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并将相关控制线作为民宿产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要坚持规划引领,将民宿产业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合理确定乡村民宿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要坚持底线思维,严禁利用宅基地以及发展乡村民宿名义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禁以经营乡村民宿名义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二、突出各美其美,打造“湘浏田园”新样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勾得起情趣,放得下庸俗,容得进情怀,是乡村精品民宿的“新标配”。从桐庐民宿集群打造到莫干山民宿“中国最成功的乡村改造”,再到婺源民宿非徽派建筑改造,无不透露着村庄规划的创新设计理念和风貌管控要求。

对标先进,向高而攀,我们要以“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为抓手,统筹美丽乡村和民宿项目建设,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在村庄规划中明确乡村民宿项目的位置布局、土地用途、体量风貌、建设时序等详细内容,引导乡村民宿结合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挖掘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和传统延续,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规范建筑形态,注重建筑风貌,通过村庄规划研究落实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管控要求,打造特色鲜明、全域秀美、各美其美的乡村风貌。

三、力促节约集约,释放“寸土寸金”新活力。土地是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桐庐推动乡村资源有效统筹,到德清醉清风酒店完成全国第一宗入市,再到婺源盘活利用乡村资源,三地在民宿用地保障上做到了模式创新、节约高效。

近年来,浏阳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抢抓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机遇,坚持系统性思维和“一盘棋”思想,推动改革试点“全面覆盖、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释放改革试点综合效应,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农房,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满足项目配套用地需要,为乡村民宿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当前,浏阳正开展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改革试点,我们将结合文旅产业布局,全面梳理民宿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布局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并鼓励村民主动腾退空心房和低效用地,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民宿产业项目落地拓宽空间、调整布局。同时深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路径,试点推行点状供地模式,提高用地供给质效,加强民宿项目用地保障。

(作者系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