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才女和她的“诗歌星球”
彭幽悠带着孩子们读诗创作,一起放飞想象。受访者供图
追梦人:彭幽悠,1986年生,湖南浏阳人,现居北京。曾写作出版过多部图书,现为儿童诗育品牌“诗歌星球”创始人。
追梦感言:诗歌课不只是写作课,我时常希望能带孩子们去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去洞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去洞察生命与整个世界。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特别浪漫的职业——摇着“木铎”前往民间收集诗歌的采诗官。这些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将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带回去谱曲、整理等。也正是这些采诗官,让优美的诗歌得以流传至今。
“做‘诗歌星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做孩子们的采诗官,和他们一起激活心中的诗意,释放出内心深处的想象力,并将之以诗歌的形式创作出来。”做过杂志和出版社编辑,也做过专栏撰稿人,最终,彭幽悠选择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职业——2021年,她正式创立“诗歌星球”,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分享、创作诗歌,以一种诗意的状态来感受这个世界。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将诗歌融入生活
她将孩子培养成“小诗人”
“我的眼睛亮晶晶的,和星星一样闪亮/我的嘴巴红彤彤的,像玫瑰/我的耳朵很灵,能够听到世界上所有的声音/我的鼻子,像一个倒着的爱心/我的眉毛弯弯的,是世界上最弯的月亮那么弯……”
这些诗句,是彭幽悠的女儿5岁时做的一次“自我介绍”。而这些动人的语言,将孩子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定格下来,让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许多天真想法和一颗好奇炽热的心。
“长大后的女儿不一定能记住它们,但我想,这些诗歌,会是一颗颗埋藏在她童年土壤里的小宝石,默默闪耀着。在未来的某些时刻,会是点缀她眼睛里亮闪的光。”
在青少年时期,彭幽悠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文字的敏锐让她变成了一个诗意的人。大学毕业后,彭幽悠先后在杂志社和出版社工作多年。而那些自由的文字和想法,总是汩汩而出。2014年,她做了一个生活美学类的公众号,并同时为多家媒体撰稿。
“诗歌,不只是语言启蒙,更是真善美的生命启蒙。”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彭幽悠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是尊重孩子天性,让他(她)成长为更完整个体的教育。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事情,有自己践行的生活方式。而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彭幽悠,自然而然地践行起亲子阅读、亲子美育,从孩子一岁就开始带他们读绘本,大点了就一起读诗。读得多了,灵感自然也就来了,彭幽悠开始鼓励孩子们“写诗”。
“春天的另一面是夏天/夏天的另一面是秋天/秋天的另一面是冬天/冬天的另一面是春天/到底要重复多少次呀”和女儿读《金子美铃》的诗集时,5岁的她特别喜欢。因此,在创作这首《四季的流动》时,一句“到底要重复多少次呀”便借由金子美铃诗歌中的韵律点亮了整首小诗,也表达了一个孩子对四季循环的体会和思考。
“月亮是个大圆盘/星星都是里面的菜/一不小心/月亮盘打翻了/一天空/满是星星……”在这些被记录下来的诗歌背后,彭幽悠发现女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越来越强。而孩子的想象力,更是常常让她暗自称奇。在妈妈的鼓励下,家中的两个孩子都有了“小诗人”的身份意识,读诗、写诗,成了很平常的事情。
“希望诗歌可以陪伴她一生的成长。在我看来,诗歌教育不仅是写作教育,更是一场生命教育。”两个孩子身上的变化,让彭幽悠惊喜,更让她意识到诗歌已经完全融入了一家人的生活。
创办“诗歌星球”
她希望带着更多孩子洞察生命与世界
“人生不会只是坦途,但有了诗歌,我们会更加丰富和自如。”孩子的童言童语,非常奇妙,经常刷新大人的认知,也治愈父母的心灵。彭幽悠表示自己跟孩子读童诗的时候,经常会被诗歌里的情感触动,同样也会在孩子质朴童趣的语言里,发现同样至善至美的情感。
读得多,写得多了,彭幽悠还给自己的女儿办了一场线上童诗展,这里面记录了孩子四五岁时候的童语童诗。推己及人,她也开始在社群分享家庭读诗的经验,带领更多家庭一起来体会亲子读诗的美妙,同时教更多孩子诗歌读创的方法。
“为什么不自己创建一个诗歌教育品牌呢?专心教孩子读诗、创作诗歌,来感受这份生命的美好。”随着跟随学习的家庭与孩子越来越多,2021年,彭幽悠有了以此为职业的念头,为此创办了“诗歌星球”线上平台。
和以前的工作相比,彭幽悠选择的这条创业路显然是压力重重。在这里,没有现成的教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一切都要靠自己一边学习成长,一边实践输出。为此,她笑言“我以前的职业规划中并没有当老师这一项,只是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引领者。”
因为喜欢诗歌,她乐在其中。从打磨课程到沉浸式地给孩子们设计诗歌课堂,再到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爱上表达,彭幽悠反而感受到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同样的知识内容,你是直接讲述,还是设计游戏方法,让孩子理解感悟?同样的课堂目标,你需要拆解搭建几层梯子,才能让孩子们既有挑战又能够爬到终点,既不限制思路又能层层展开思维的过程?
其次,创造一节课堂与创作一篇文章也非常不同:课堂是一种双向的、即时的、流动的创作。老师和孩子、教与学之间,是充分准备之后的即兴,是经验之上的偶然,每一次都藏着意外和惊喜。
“哪怕是同样的主题,你用不一样的形式如何去发问、互动、引导,孩子们的表现都是截然不同的。”每一节课后,彭幽悠都需要复盘、调整、提升。这对她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收获了很大的成就感。
“世界上最大的蛋糕/怎么吃也吃不完/吃完了又会长出来/它还会长大/有无限个下辈子。”比如在想象力的诗歌课上,彭幽悠让孩子们来写一首夸张诗,干脆设计了一场“吹牛大赛”——吹一吹自己吃过最大的蛋糕有多大。而这些好玩的形式,孩子们通过平时的体会加上自己的总结,最终创作出了很多想象力奇特的作品。
彭幽悠的儿子十岁了,他从二年级就一直在上妈妈的诗歌课,他原创的诗歌《我的定义》,获得了“青春·小作家”杯全国儿童新诗赛二等奖。“奖项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诗歌带给他最大的改变是,他从一个只喜欢想象、不太关注生活细节的孩子,变得有了细腻丰富的感受力,也更愿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
而今年暑假,彭幽悠回到家乡浏阳,在浏阳市图书馆做了一场诗歌公益讲座,带着几十个孩子读诗创作,一起放飞想象,也让她非常有成就感。与此同时,她还推出了一期“做一本自己的小诗集”工作坊,让上诗歌课超过一年的孩子们整理自己的诗歌作品。孩子们自己学习编排目录、修改文章、设计排版,直到完成自己的诗集,完成了从创作到呈现的完美过程。而孩子们展现出的专注投入、释放出的想象力,都让她觉得诗歌教育这件事情是如此值得。
“诗歌课不只是写作课,我时常希望能带孩子们去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去洞察自己的内在情绪,去洞察生命与整个世界。”彭幽悠表示,随着“诗歌星球”上孩子们的作品陆续获奖、出版,她自己也被更多机构邀请一起去做诗歌工作坊、线下公益讲座。“我计划要把‘诗歌星球’做到八十岁,那么即使慢一点,我也还有四十年可以慢慢爬行和耕耘。”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