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建引领微治理,多方共治筑家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5-29 09:30:53
微浏阳
—分享—

浏阳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模式

党建引领微治理,多方共治筑家园

QQ浏览器截图20230529092631.png

早田村边山组5户村民的住宅实施地质灾害“微治理”前后对比。

蕉溪镇地处蕉溪岭之西,境内山水辉映,风光旖旎。然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下,也隐藏着灾害隐患--蕉溪镇地形地貌多变,多山地丘陵,大多数房屋依山而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地质灾害易发。

近年来,在市自然资源局的支持指导下,蕉溪镇在全域铺开"微治理"工程,逐渐探索形成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精准施策、源头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经验模式。日前,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来浏阳督导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人防+技防,推进地质灾害“微治理”

初夏,漫步在蕉溪镇早田村金山片,放眼望去,屋舍俨然,树木葱郁,一幅靓丽的彩绘跃然墙上,处处是田野风光。很难想象,这里也是地质灾害隐患点。

早田村金山片边山组5户村民的住宅后侧,由于山体坡度陡峭,历年的汛期都有少量的塌方和滑坡,村民只能靠肩挑手锄,一担一担将滑落的泥石转移出来,“不但经常需要清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滑坡一直发展,隐患点危险系数将不断增加。”早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宏辉说。

07版专题-4.jpg

GNSS监测站、一体化雨量计等监测设备。

为提升地质灾害防范能力,从2022年12月起,蕉溪镇聘请技术单位会同镇村地灾防治专干成立专班,对全镇6个村6000余户村民开展“地毯式”摸排,结合住户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村为单位将地质灾害风险住户从高到低划分为四类等级,全面推进地质灾害“微治理”工作。

边山组的5户村民被划为了高风险等级。随后,早田村多次走访协调并召开座谈会,明晰山岭权属,打消山主顾虑,得到了住户们的主动配合。并邀请自然资源部门和技术单位现场勘察设计指导,确定了实施方案。

应对地质灾害,预防监测是关键。“传统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主要是根据气象因素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开展的提前预警,但是因为缺乏精密的监测数据,无法做到精准预报,造成预警信息发布与现场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蕉溪自然资源所所长周英辽说。

为此,蕉溪镇以“工程治理+技防措施”推动点面双控,科学设置GNSS监测站、一体化雨量计等监测设备,进一步提升“人防+技防”程度,提高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与此同时,发动该区域的15名住户出工修缮排水沟和护坡。仅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削坡减载、修建挡土墙、设置多个检测设备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基本消除了该处5户住户切坡房屋的滑坡隐患。

“以前一下大雨就担心山体滑坡,现在隐患小了,睡觉都安心多了。”对于自家门前屋后的变化,村民董飞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整治之后,连房屋采光和村道的排水问题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党建引领,将地质灾害防治落实到每一户

经过前期摸排,蕉溪镇统计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4个,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切坡建房户336户。面对如此多的住户体量,如何将地质灾害防治落实到每一户?蕉溪镇的做法是:以党建为引领,将“微治理”纳入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管理,发动村民代表、党员带头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动态巡查,对现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切坡建房户建立一户一档。

同时依托党员冬春训、主题党日等,组织开展“屋场夜话”活动,对切坡建房高风险住户和涉及的山主开展“敲门行动”,凝聚群众支持“微治理”的思想共识。

“每个隐患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治理措施和防灾方案也不一样。”周英辽介绍,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他们科学制定了转移避险方案,按村设定了转移路线及安置场所,并同步推进镇、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物资储备、生活医疗保障等。

在《蕉溪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上,每户对应的转移责任人、避险转移路线及安置点标注清晰,一目了然。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每个村民都知道什么时候转、转去哪、谁来转。

“我们还组建了7支由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应急队伍,他们将在抢险避险和转移过程中,发挥设备提供、车辆安排等保障作用。”周英辽说,每个安置点都配备了相应的生活物资,保证危险出现时群众转得及时、转得安全。

创新模式,形成全民共治共管新常态

“但是,我们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产生了两个矛盾。”蕉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彩凤介绍,一是群众的诉求多,而镇村财力有限;另外一个矛盾则是传统治理隐患模式时间长,仅前期招投标等程序就需要一定时间,但隐患解决又需要快速、有效。

针对这两个矛盾,蕉溪镇选择创新共治模式,改变过去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单纯靠政府的“单打独斗”模式,坚持“谁受益谁治理”,充分发动群众,由住户自主进行工程治理。

在这种模式下,镇村多方联动共建,采用直接施工治理的简单方式减轻或消除隐患,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实现“基层自发,群防群治”,形成了全民共治共管的新常态。

李彩凤介绍,资金方面采取多元筹资的方式,按照房屋权责(使用)人筹资40%、村组筹资20%、镇以奖代补20%、向上争取20%的比例,构成整项“微治理”工程资金,以少量财政资金的“种子”作用,撬动多元化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初步估算,按照传统治理模式,起码需要配套资金4000多万元,但通过‘微治理’大概只需要1000万元,而且可以在2—3年内实现全域治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与此同时,蕉溪镇还加强了新增村民建房审批,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建房。特别是在村民选址建房时,指导其避开地质灾害高、中风险区,尽量避免临坡切坡建房,并将宅基地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纳入必不可少事项之一,从地质灾害源头进行管控。

新闻延伸

探索地质灾害防治的“浏阳经验”

浏阳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特别是受地形地貌影响,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我市以蕉溪镇为试点,开拓思路、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精准施策、源头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微治理”模式。

近年来,我市压紧压实各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在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预防转移各项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切坡建房隐患“微治理”工作,着力突破农村切坡临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难点,初步实现了“一年降险几点,逐年消除隐患,地灾防治零伤亡”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12处切坡建房隐患“微治理”,投入资金175.4万元,初步解决了25户、87人的地质灾害隐患。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推进中高风险切坡建房隐患治理工作,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科学选址、规范施工、自觉防护,逐步消除农村切坡建房隐患,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农村住宅地质灾害防治“浏阳经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