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父亲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23-04-07 21:09:57
微浏阳
—分享—

文丨吴桂元

父亲已经长眠在老家的高山上,永恒地融入了一片清山绿水中,化为了大地的尘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在父亲离开的这些日子里,我没有一天不想他,不念他。父亲在世时,我以为在他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我常伴在他身边,尽了一点孝,他走后我会慢慢淡化对他的思念。但父亲走后,我才知道,父亲与我这一世的父子之情太深太浓,已经刻进了骨髓中,他永远活在我的思念中,活在我的精神世界里。

2013年2月,父亲在他第一次重病后,以“我的一生”为题,用文字记录、回顾了他的一生。当时,他把用粉色A4纸打印打好的17页回忆录交给我们保管时,我还不以为然,总以为父亲不会真的离开我们。

2023年2月6日,他真的永远离开我们。清明时节,我再一遍遍读着他留下的文字,重温他的人生经历,不停回放他留给我们的美好岁月和记忆,才发现思念如水,绵绵不绝。每每夜深人静想念父亲之时,更是情难以抑制,悲从心来……

父亲的家庭

我的老家地处湖南浏阳一个山冲里,群山包围、山溪环绕,祖辈世代为农,每日过着山上伐木、地头耕种的生活。

父亲出生在1934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爷爷、祖父都有古文底蕴,诗经有云“山有乔松”,他们便为父亲取名“乔松”,寓意他一生如乔松一样高大挺直,充满生机地挺立在人世间。

我的祖爷爷虽是一介农夫,但自小就对写写画画感兴趣,耕种劳作之余,会带着我爷爷和幼小的孙辈们识字断文、算数涂描。我的爷爷受此影响,能说会道、能题诗作对、会算会写,在劳作耕种之余,也会做做村里的小买卖,主持村里的公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聪慧好学的父亲虽然只读了小学四年书和半年老书,但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账目、说得清大小道理,是村里不多的土秀才。

父亲十岁时,爷爷就因急病去世,他们八姐弟全靠祖母一手带大。家里太穷,一家人挤住在四处漏风漏雨、破旧不堪的土毛屋中,经常缺衣少食,忍饥挨饿,忧心茅屋被秋风所破。但苦难中煎熬的祖母异常坚强,她以中华传统女性的强大韧性和生命力,一人背负起人世间的沉重苦楚,扛起8个儿女的人生。

她排遣苦难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夜深人静、孩子们睡熟后,面向着祖父坟头的方向,偷偷垂泪,无声呜咽一阵,再转背擦干泪水,温婉笑语面对孩子们,风风火火面对苦难的生活。

祖母的坚强、善良、慈悲深远影响着父亲,父亲为人也特别真诚厚道、和善宽容、生命力旺盛顽强。

为徒学艺三年的父亲

农家人都重手艺,有一门手艺不会饿肚子。祖母怕父亲没有一门手艺,难讨人生,于是在父亲不满17岁时,就把他送到师傅家学铁匠手艺。

铁匠是一个天天在铁炉旁抡大锤的技术活,也是重体力活。小小年纪,身板单弱的父亲常常挑着上百斤担子,和师傅翻山越岭,在一百多个小山冲里,挨家挨户抡着几十斤的铁锤打铁;在不出门打铁的日子,父亲就要承担师傅家所有农活,耕作田地,砍柴种菜,挑水养猪,做饭洗衣,没有一日停歇,没有半刻松懈。

那个时候,老家深山都是浓密的老林,生态非常好,有猛虎出没。一次,父亲去高岭深坡的一户人家办事迷路了,他原路倒来倒去怎么都找不到那户人家。第四次他埋头使劲往山顶上爬,爬到山尖的一片红薯地边,才找到了主人家的茅屋。一见主人,主人惊魂未定地告诉他:“早两天晚边,一只大老虎死死守在我家大门口二丈远的坡路上,想吃我家的大黄牛。我们鸣放鸟铳才把老虎吓走!”主人说这番话时,父亲已吓出一身冷汗,返回师傅家的路上,父亲一路连跑带爬,到家时还惊恐不已。

父亲学徒三年,师傅和师娘非常满意他,舍不得父亲离开,又以聘请的方式,将父亲留家半年。善良的师娘在聘请父亲的半年里,瞒着师傅,偷偷给父亲加了20%的工钱。学徒三年多的生活,进一步锤炼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性,练就了他全面的生活技能,养成了他沉稳干练、默默奉献的处事风格。

走出农门的父亲

父亲21岁学艺归家后,打铁养家,替祖母减轻家庭负担。

命运垂青有准备的人。1955年2月,手艺出众,为人厚道,有文化基础的父亲被招工进了砰山铁业社。自此之后,父亲从老家偏远的大山深处走进了乡镇街上,成为了有工作、吃“国家粮”的人。

才打了几个月铁,能文能武、能写会算、踏实稳重的父亲,就被安排做了保管员,没有几个月,又调整到了会计员的岗位。父亲特别感恩党能让他这个深山的穷娃吃上“国家粮”。他拼命地工作,一颗热火的红心拼命向党组织靠拢。1957年,23岁,参加工作才两年多的他,经过党组织的全面考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成为党员后,父亲更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干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先,优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能力被组织高度信任。他先后被安排到北盛合作社、浏阳北岭出口花炮厂、永安轻机厂等单位负责财务工作,担任过财务股长、党支部副书记职务。父亲调动工作比较频繁,他总是把一个单位搞好后,又被调去经营有困难的企业挑重但。性格稳重的父亲,总是组织有需求,立刻就有响应,快速克服调动单位给自己和家庭带领的不便,进入到新角色中。

父亲每到一个单位,就和群众打成一片,默默扛起单位财务和管理的重担,一个个问题去调查解决,一位位员工去交心谈话。每到一处,他总能提交一份份改善单位效益的成绩单。

1983年底,正是“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一身疾病的父亲认为这个时代单位需要思想新、能力新的年轻人来干事创业,他选择退休。然而,退休后,父亲身体好一点又半刻闲不住了。他又加入到了“争当发家致富先锋”的潮流中,和母亲一起搞起了个体户,带领乡亲们做起了塑料加工的小生意。做任何事都扎实靠谱的他,个体户生意也很快经营得有声有色。

经营个体小工厂的同时,父亲还先后兼职9个体户工厂的会计,把财务税务知识一个个教给个体户老板,教他们合法合规经营企业,直到70岁时才正式退休回家。

父亲和母亲

父亲和母亲,是一对模范夫妻。

1957年,23岁的父亲娶了18岁的母亲为妻。父母从年轻夫妻到白头偕老,他们相濡以沫六十六载,完美地诠释了人世间平凡夫妻平凡之爱的温暖和甜蜜。父亲一直是爱妻模范,他把母亲当成他手心里的宝,一辈子几乎没有和母亲红过脸,没有对母亲高声大气说过话,没有让母亲在情感上有过任何的委屈和难受,一直一心一意默默守护着母亲。

父亲工作之余回到家,进门就劳动劳作,主动承担一切体力活,只想他在家时,把一切累活脏活都干完,让母亲轻松一点。母亲话多,操心重,喜欢唠叨。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经常嫌她的“刀子嘴”。但父亲从不嫌烦,无论母亲怎么唠唠,父亲总是挂着微笑、细心倾听、温语解答,直到母亲满意为止。

我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生我小弟时母亲营养不良,奶水不足。为给母亲和我们增加营养,父亲一到节假日就把米炒熟,到邻居周叔叔家借石磨将炒米细细磨成米粉。每次磨炒米需要三四个小时,周叔叔会帮父亲一起推推磨,和父亲唠一下嗑。周叔叔说,父亲每次去磨炒米,说起我母亲,总是很开心幸福的模样。

父亲在他的自传中说,母亲为他生育了六个孩子,跟他居无定所,14年的时间里搬了(租住)11次的家,受了一辈子的苦,太不容易了。母亲名叫“周小凡”,用父亲的话来说,母亲叫小凡,但一点也不平凡!“我之所以晚年儿孙成群,安享幸福,都要归功于小凡。”这是父亲对母亲最真情的告白。

母亲嫁给父亲,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就精神和情感方面来说,母亲一直是非常非常甜蜜的。父亲疼她、爱她、护她、懂她,牵着她的手,走到了人生的最后,用行动信守了一个男人对女人的终身承诺。

父亲与我的人生轨迹

我童年对父亲的印象不是特别深。我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小时候非常调皮,经常赖在亲戚家,住在家里的日子不太多。我家孩子多,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父亲要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保障我们能基本吃饱穿暖,必须不停地工作,不停歇地和母亲一起劳作。父亲白天在单位工作,经常节假日才回家,好不容易回家一天,不是砍柴种菜,就是修补农作用具,根本没有时间陪伴我们,我们相处的时间不是特别多。但童年有关父亲的几件事,我还是记得特别清楚。

第一件事是奶奶去世时,我们几姊妹走路从毛园出发,经大鱼塘走中洞去水源冲老屋给奶奶跪拜。我们那时都太小,不懂得生死离别的含义。一路上,我们追逐戏耍,不时还笑闹打趣,没有悲伤,没有眼泪,特别不懂事。但到了奶奶的灵前,我们看到满脸悲戚哀伤的父亲,看到奶奶慈祥亲和的遗像,忽然就心有灵犀,懂得了父亲失去慈母的悲痛,一个个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

第二件事是我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肚子剧痛,痛得满地打滚。焦急赶回的父亲,二话没说就推起自行车,骑着我赶赴北盛医院看病。我病怏怏地坐在后座上,父亲快速骑一会儿,又担心我从后座上掉下来,跳下单车,又推着单车跑一会儿,他满身满脸的汗水,这个记忆特别深刻。

还有一次,我带着七八个娃偷了邻村生产队的西瓜。在我们抱着西瓜大快朵颐时,被抓了现场,除了我以疾风般的速度跑回家,其他小伙伴们都被揪到了生产队进行狠狠批评,并通知父母们去领人回家。回家的我,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在家里的水井边提着井水使劲冲洗满头满身的汗渍泥垢。母亲这时知道我又“犯事”了,狠狠地责骂了我一顿。在我们村子里,男孩犯了错,父亲就会动用家法惩罚。对母亲的责骂我是不太害怕的,却惶恐不安担心父亲回家后的态度。

当我还磨磨蹭蹭一边在井边擦洗,一边思考着怎么应对父亲可能爆发的雷霆之怒时,父亲回家了。他听了母亲的怒气冲冲的诉说、知道母亲已经教训我后,神情只是变得严肃了一些,并没有爆发村里其他父亲雷鸣般的斥骂声。他用严肃却依然慈爱地眼神望向我,我瞬间就读懂了他的眼神!那眼神里有提醒、有信任、有理解、有包容。他用眼神告诉我“下次不可以这样了!我儿子再也不会这样了!”父亲越慈爱,我就越愧疚!那以后我再不带领小伙伴偷摘瓜果了!

我童年中的父亲永远那么随和、朴实、勤劳,他是扛起家庭重担的主心骨,是疼爱我们的慈父,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榜样。正是他温和理性的教育,他以身作则的勤劳务实,为我们奠定了扎实做事,朴实做人的良好家风家教。

如今,回放自己的前半生时,忽然发现我的人生轨迹和父亲高度吻合,我其实只是在更大的平台和地域空间里重复着父亲一样的人生。冥冥之中,我们父与子,子与父的命运就是在生生不息地轮回着,重复着。

我与父亲,不仅是血缘上的父与子,是有着共同理想信仰的同志,更是同心同行同向的战友。我以儿子、同志、战友的三重身份,在党和国家创造的更好时代里,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重复着他的人生轨迹,将他给予我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断地接力下去。

当年,为了安这个家,父亲带着母亲和儿女们漂泊了14年,等待了14年。父亲越过重重叠叠的山峦,从老家走出来,走到乡里、镇里工作时,他一步步地跨域,跨出了千重水、万重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命运。我们的人生不再是出生就是抬头看不完的山,望不见的远方。

后来,我在父亲的基础上,实现了更远的跨越,从浏阳跨出了湖南,跨进了新疆、陕西、北京、深圳,跨进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接力他实现了更远的跨越,也就决定了我们这个家族已经与时俱进,完全融入到了时代。我的女儿、侄儿们的视野不再是山村田野,而是江河海洋,是家国,是世界。

当初,在那个一切都无法预知结果的时代,父亲的远见和魄力非同一般。正是父亲当年最先从水源村老家跨越一大步的远见和能力,才有了我们一代代跨越更高人生的勇气和远见。

父亲把他高远的人生格局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我们。我想,未来,他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他的精神指引下,以家国为重,努力走得更远,奋斗实现更大作为。

晚年的父亲

父亲一生勤勉节俭,宽容待人,苛责待己,任何小事都怕给别人增加麻烦。进入晚年,他更是如此,时刻替儿女着想,想尽办法替我们松担子。

晚年,带好孙儿孙女,替我们分担压力是父亲和母亲生活的主题。父亲有孙儿孙女,他个个都视为珍宝,个个都想带着,亲近在身边。我在北京、深圳工作时,邀请父亲和母亲来小住。每次来住,他们都会带着带在身边的孙儿或孙女来。

我长年受军营的熏陶,养成了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耿直刚烈的性格。我自退役后,经常呆在老家洞阳陪伴父亲。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多了,父亲总是担忧我的性格得罪人。我每每行事脾气急一点,他就温和提醒我道:“性格不要这样急!不要这样!”每每这时,我的性子也就缓和些。知儿莫若父,父亲知道我的性子一下改不了,从不怪责和埋怨,只是时常春风细雨般提醒,要我平和处事。

父亲年轻时舍命培养我们,为我们奉献了所有。到了他晚年,我们姐弟都成家立业,我事业也小有成就,有能力孝顺他。但他依然习惯粗茶淡饭,生活还是特别节俭朴素。我心疼父亲,总想他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每次我问他需要什么、缺什么,他总是非常干脆地说啥也不缺,啥都不需要。

父亲过度操劳,晚年身体一直不好,总是被病痛折磨,几次病危。但他生命意志特别顽强,几次死里逃生。他年轻时风里来雨里去,患有严重的哮喘顽疾。进入老年,哮喘更为严重,整日整日喘气不过来,阴冷的天气更厉害,把他折磨得异常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减轻他的病痛,我想尽办法买到了医治哮喘的特效药,缓解了他的哮喘顽疾。

2013年,父亲胰腺炎住院,抢救半月后才出院。这一次死里逃生,让他深刻感受了生命的无常。但他对生死看得很淡,出院不久后,他就写下了“我的一生”的回忆录,作好了告别人世间的准备。

父亲是我精神世界里的大山大海,只要父亲在,我就觉得这人世间有着无比的温暖和温馨。父亲懂得我的情意,也舍不得母亲和家人们,他以特别坚强的意志苦苦与死神斗争,再次从死亡线上挺过来了。只是自此之后,他就行动不便,再也没有办法恢复健康了。

2023年的1月5日后,父亲曾两度住进了ICU室。这一次,已经快89岁的他,再也不想麻烦他的子孙后代了。他带着对我们万分的不舍,惜别了人世间,再也没有醒来……

落叶归根

父亲一辈子最怕麻烦别人。他走时没有来得及交待他的后事。但我们父子心有灵犀,我知道哪怕是他在人世间最后停留的日子里,他也不愿意给乡亲朋友们添加一丝一毫的麻烦。为让他走得安心踏实,我决定父亲的丧事从简,不收取任何吊唁人情。

父亲的丧事虽从简,但来送父亲最后一程的乡邻朋友还是络绎不绝。他们在父亲的灵柩前久久不舍离去,用他们最质朴感人的方式来送别父亲。送父亲上山的那天,乡亲们排队放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山村上空都充盈着他们浓浓的哀思和不舍。

父亲归山后,落叶归根,葬在了爷爷奶奶附近,依在了他的父辈身边。

父亲在记录他一生的文字中,给我们留下了遗志。他说他能从穷苦的山娃娃变成有工作、有组织的人,他一字一句叮嘱我们,“有国才有家,你们务必爱国爱党爱人民,永远感谢党,坚定相信党的领导,报效祖国,始终努力奋斗。”

我知道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这些延续他生命的儿孙晚辈们,能牢记他的这些谆谆教导,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我一日都不敢懈怠,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低调为人,扎实做事,全心全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亲爱的父亲,此刻正是清明思亲时节。我对您的思念深情,浓缩到这些缅怀您的文字中,我请春风春雨把我的这些思念带给您……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