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涤将军旧居中的每一个物件与每一张照片,曾钦华有一股天生的亲切感。记者欧阳稳江
澄潭江镇碧溪村,曾涤将军的旧居坐落于此。对于旧居中的每一个物件与每一张照片,今年60岁的曾钦华有一股天生的亲切感。因为,这里所讲述的故事都与他的叔祖父曾涤有关。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将军“探亲轶事”影响深远
曾涤,1913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数十年前,曾钦华曾多次听自己的爷爷曾垂炎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新疆工作的曾涤回到家乡浏阳探亲,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些礼物送给亲戚长辈们,以表心意。
曾家出了这样一个大人物,亲戚和族人自然十分自豪,但也有人小心翼翼地向他提出,是不是可以帮忙介绍工作之类。“人民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不搞特殊化。”得知亲友们的想法后,曾涤表示自己有三个雷打不动的信条是不可以破坏的:一是做人要正直,二是凡是先有国再有家,先大家再小家,三是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
听闻此言,大家都没有作声,也就知难而退了。可等到曾涤探亲结束回到新疆后,还是有亲友冒失地前往他所在的驻地,想要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一番热情招待后,曾涤还是那句“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随即将人送回了老家……
“据说,从那以后大家就知道了他的话不是儿戏,即使是后来官至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位置,也没有人敢提任何非分的要求。”曾钦华笑言,叔祖父的这桩“探亲轶事”几乎族里的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份影响也一直持续至今。
从叔祖父言行中获得力量
“我还是孩童时期见过一次叔祖父,说句实在的,见面的印象不是很深了。但从长辈那里听来的相关故事,却是一天都讲不完。”随着得知的将军事迹越来越多,曾钦华对叔祖父的敬仰之情日渐加深。同时,他也下定决心:要学习叔祖父,做个正直、无私的人。
“曾钦华非常热心公益,村里修桥修路建设美丽宜居屋场,他带头捐款;村里有乡邻家庭遭遇不测,他会主动上门看望慰问。仅仅在2022年,他就捐出近4万元。”曾氏族人曾垂早说,曾钦华还带头设立了曾氏爱心希望基金,用于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和救济处于困境中的弱小。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钦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平日里就在花炮厂工作,“这就是一种家风家训的传承,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曾氏族人被他影响,热心公益。”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以为法礼也,俭以训子孙智也……”面对夸赞,曾钦华表示自己是从叔祖父的言行中获得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作为一名曾氏后人,他还和其他族人一起总结了60余字的《曾氏家训》,作为曾涤精神的另一种映射和传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