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破解粽子产业的箬叶"缺口",同步自主培育箬竹种苗
在箬叶种植基地,看着已经吐出嫩芽的箬竹,刘飞而欣喜不已。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彭红霞
3年前,浏阳小伙刘飞而辞去了海关公务员的工作,只身返乡创业。他的家乡——关口街道道源湖村,是有名的“粽子村”,也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2年全村粽子产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
如今,刘飞而已经发展起300亩箬叶示范基地,并计划继续扩建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
“原来村上箬叶主要来源于外地,要将粽子产业做大做强,原材料不能受制于人。”刘飞而将创业方向对准了粽子产业“缺口”,在村级帮助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两年筹备,于去年组建公司,流转土地发展箬叶种植。
眼下正是万物萌动的早春时节,300亩的箬叶示范基地已全部种植完毕。看着箬竹枝头蓄势待发的点点新绿,刘飞而心中的信念也愈发坚定:“当初的决定没做错!”
辞职返乡
明确自己想走的路,回乡种箬叶有前景
2013年,刘飞而从华中科技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通过国考,来到位于中越边境的国家质检总局广西防城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我一开始是在卫生检疫科,就是负责商品的进出口出入境检查等工作,主要是严防各类传染病的输入和扩散。”
那时,在家乡父老看来,刘飞而是飞出大山的“金凤凰”。随着机构改革,刘飞而所在单位合并到广西防城海关。“尽管海关工作非常忙碌,但身边领导同事很好相处,工作环境氛围也很好。”后来,刘飞而被调入综合岗位,负责煤炭进出口的业务。
在周康粟(中)家,工人们正忙着包粽子,刘飞而(右)和周康粟讨论着箬叶的长宽情况。
由于海关级别较高,也就是俗话说的起点高、升职快、容易加薪,因此一直是公务员中的热门岗位。如果正常发展的话,刘飞而会一直在海关系统工作下去,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然而在2019年底,刘飞而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选择返乡创业。当时,身边的人对此既惊讶又不解,“海关公务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岗位,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辞职了呢?”
其实,在工作了四五年后,刘飞而就开始有了辞职创业的念头,“这是自己经过多方面考量后慎重做出的决定。海关工作很稳定,待遇也相对优厚,但总感觉走仕途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路。”
由于在职公务员不能从事商业活动,在刘飞而身边,也有一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同事选择辞职创业,“我是独生子,返乡创业,照顾父母是重要的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家乡粽子产业有基础、有发展空间,让我觉得这事能成。”
道源湖村有着40多年制作和经营粽子的历史,村上有120多户村民在外地走南闯北制作、经营粽子。2020年,村上牵头成立了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湘情原”品牌,将在外地制作、经营粽子的村民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建起了一条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的粽子产业链。
可是,过去村上用于包粽子的箬叶,完全依赖外地进货。“原来是一斤5毛钱,后来是8毛钱,现在涨到了4元一斤。疫情期间由于物流受阻,还曾出现过货源紧张影响生产的情况。”刘飞而的合伙人周康粟从事粽子产业多年,对此记忆犹新。
刘飞而意识到,小小一片箬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他算了笔账,“箬叶3年进入丰产期,亩产按保守估计可达1000—1500斤,箬叶市场价一斤4元,每亩效益可以达到4000—6000元。”在海关工作时他还了解到,除了包粽子,箬叶还可以出口韩国、日本等地用于精油提取,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创业受阻
土地流转、种苗选购遇难关
初春的关口街道道源湖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箬叶是箬竹的叶片,箬竹喜阴湿,但又需要一定的阳光,所以适合种在背光的山坡上。”沿着林间小路,刘飞而打量着刚刚栽种完成的300亩箬叶基地,显得踌躇满志。
从公务员跨界干农业,刘飞而创业之路上遇到了诸多挑战,流转土地是最难的一关。
刘飞而(左)和周康粟(右)在办公室规划新加工车间的建设。
刘飞而表示,为节省成本,原想连片流转三五百亩土地,但在本村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便把目光投向了其他乡镇。经过多方走访,合适的地方最后都因为过不了土地流转这关,只能打道回府,“究其原因,是当地没有粽子产业的基础,村民对于种植箬叶缺乏了解、信心不足。”
除了土地流转外,挑选种苗也是个大难题。市农业发展事务中心经济作物推广服务部部长吉甫成介绍,此前浏阳绝大部分箬竹都是野生的,没有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先例,因此也没有经验可供借鉴。
种苗不好,丰收难保。刘飞而走遍了发展箬叶种植的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福建三明等地,四处向专业人士取经,“通过和专家交流,我才知道箬竹有这么多品种,对光照、温度、湿度的要求都不同。”
创业之路一时找不到方向。那段时间,刘飞而受朋友之邀兼职打理国内货物的出口业务,也做过一段时间学科培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创业的追求,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考察,寻找新的机会。
曙光浮现
村上出手相助,4个月流转300亩土地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四处碰壁后,刘飞而改变了发展思路,决心在道源湖村就近选址。尽管本村没有合适的连片土地,但是村集体发展壮大粽子产业的意愿强烈,对刘飞而的创业想法十分支持。
由于基地选址所用的荒坡和荒土分布较为分散,涉及到全村七八十户村民。而对于自家的这一亩三分地用途,村民各有各的考虑,想要流转下来属实不易。
“前前后后开了大大小小40多次会,此外,我们还组织了40个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企业代表,共同前往张家界市桑植县,观摩发展成果,学习成功经验。”道源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康来说。
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民们开始松口,点头签字。“既然村上有粽子产业,又需要大量的箬叶,我们支持产业发展。”村民组长刘提武表示。
最终,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道源湖村完成了300亩土地流转。“村上的效率非常高,因为箬竹种植要赶在12月底到2月初这个时间段进行。”刘飞而说。
经村上牵线,刘飞而的创业团队也组建起来。去年9月,刘飞而与本村的4名粽子行业从业者、创业能手合伙注册成立了湖南湘情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钟启禄是道源湖村粽子龙头企业——长沙乡村伙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加入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丰富的管理和市场经验。
经过多方考察学习,种苗的问题也得到破解。公司从福建三明、湖南炎陵等地引进了4个箬叶品种,进行优中选优。经过两年的筹备,刘飞而的创业计划,终于落地了。
如今,走进道源湖村毛坪大组的山冲内,近百亩新栽的箬竹分散在山路两旁。由于刚栽下不久,绝大部分还是光秃秃的枝干,高不过二三十厘米。雨后泥土松软,刘飞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前,俯下身查看箬竹的长势,“你们快看,这株已经冒出了嫩芽!”
一片片荒坡,种上了孕育着致富希望的箬叶。道源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介绍,“村级合作社在公司占股20%,可以享受分红收益。基地从种植、管护,到今后的采摘、捆扎,还可以带动上百名劳动力就业。”
发展期望
扩大种植面积,新建加工车间和冷库
“我们测算了一下,要满足本村对粽叶的需求,至少需要种植2000亩。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扩建基地,也希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刘飞而表示,“箬叶种植管理并不难,如果村民种上三四亩,按照一亩4000元的收益,一年就能增收上万元。”
与此同时,刘飞而也在同步自主培育箬竹种苗,“外地箬竹的种苗按分枝卖,每枝2元,一株箬竹苗平均有3—4个分枝。我们买了7万枝,种了2万株。但这对于村民来说成本太高了,我们自己育苗成功的话,就能降低30%—40%的成本。”在刘飞而的计划中,种植仅仅是第一环,要实现对箬叶的分拣、烘干、储藏,加工车间和冷库也必不可少,“包粽子对粽叶的长度、宽度、厚度是有明确标准的,像我们本地扎的都是锥形粽子,用的粽叶宽为7—10厘米,长度32—35厘米,但是有些地方就需要更宽更长的。通过分类分拣出售,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去年,持续的干旱天气,也给箬叶种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由于需要投入较多资金,我们向上申报了滴灌设施的项目。车间也选好了位置,正在进行用地审批。创业起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浏阳各部门尤其是关口街道和村上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也让我们对于未来发展更加有信心。”刘飞而说。
延伸阅读
“粽子村”厚植产业沃土,吸引20多对夫妻档返乡创业就业
将两片箬叶交叠在一起,卷成漏斗状,再放入糯米和配料,随着手指翻动,麻绳一绕、一捆,短短10秒钟,一个粽子就包好了……2月20日,在关口街道道源湖村村民周康粟家,他和妻子刘美华正忙着洗箬叶、拌米,还聘请了4名工人包粽子。
过去,周康粟和妻子像候鸟一样,每年正月就要外出,端午后才回来。“十多年前,我们在长沙县包粽子,就是租一间民房,再请一两个工人。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五六千个,价格从1元—3.5元不等。”那段时间,周康粟凌晨三点就要起来送货,尽管收入比较可观,但是背井离乡、工作辛苦,无法顾及家里的老人孩子,同时小作坊产品不能进入商场、超市销售,难以发展壮大。
2014年,周康粟夫妻两人返乡后,除了在家包粽子,还与人合伙申请注册了商标,委托当地工厂代加工,去年商超渠道销售额达百万元,“比起在外面那会轻松多了,而且村上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返乡创业更有前途!”
像周康粟一样,过去道源湖村有150户村民以“夫妻档”的形式,远赴上海、武汉等地包粽子。“近年来,随着村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有20多对夫妻回乡创业就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说。
去年底,由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村级打造,一处退出的花炮厂“蝶变”为道源湖粽子产业园。一栋新建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配置了无尘食品车间、自动箬叶清洗机、自动拌米机等设施设备,目前装修已进入收尾阶段,投产后可日产25万只粽子,原有厂房则用作办公和仓储。
“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箬叶基地和粽子产业园,让更多村民留下来有事干、能致富。”周英国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