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痴谜”三十载,请你一起来“估谜仔”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1-09 10:46:27
微浏阳
—分享—

浏阳籍谜语家敖耀寰新作《葫芦趣》出版发行

“痴谜”三十载,请你一起来“估谜仔”

"几句一提,想东想西,要是想起,快乐有趣。"打一文化活动。这就是浏阳人过年时最常见的一项娱乐活动--"猜谜语",翻译成浏阳话就是"估谜仔"。

近日,浏阳籍谜语家敖耀寰的新作《葫芦谜趣》出版发行,专门讲述"估谜仔"。全书分"灯话""谜作"两篇,上篇通过"趣说灯谜"的形式,介绍谜语知识,赏析佳作,探讨谜艺,记载谜事;下篇谜作皆为原创,主要汇集了2019年以来的"每日一谜"新作及活动赛题,并精选旧作附师友点评等,是敖耀寰从事职工群众文化活动30余年的结晶。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入谜”

从“猜谜”到“制谜”

“一时欢喜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要说这30余年来,什么最让敖耀寰醉心与执着,答案便是“谜语”。

在谜语圈子里,今年72岁的敖耀寰被誉为“湖南谜坛的顶梁柱,谜事活动的多面手”。他对谜语的痴迷,可以追溯至30余年前。

“国运昌,谜事兴。”1983年和1984年,浏阳文化馆连续两年举办新年猜谜竞赛,将谜题印发到各乡镇,受到全县灯谜爱好者的欢迎。

也是在那个时候,敖耀寰开始迷上灯谜,并由猜灯谜发展为制灯谜。在当时的《浏阳河》第一期,敖耀寰首次发表了十二则猜浏阳地名的“乡土灯谜”。其中有“斗笠丘”猜“山田”,“老码头”猜“古港”,“酸碱反应”猜“中和”,“踏遍青山”猜“普迹”,“怒目而立”猜“金刚”等。

“尽管第一次制作的谜语有点幼稚,但同时也说明了普及型的灯谜浅显、易猜的特点。”敖耀寰感受到了制作灯谜的快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时还在浏阳一中执教的他将灯谜引入了第二课堂,颇受欢迎。周末谜会更是吸引了全校的灯谜爱好者,每周五条灯谜刮出后,大家竞相猜想……

“痴谜”

出版30万字《葫芦谜趣》

从灯谜爱好者到“制谜人”,敖耀寰的制谜水平越来越高。1989年,敖耀寰调往长沙,正式开启了“谜途不知返”的生活,组织群众性灯谜活动,创作、研究灯谜,进行书刊编辑出版、灯谜普及、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30余年来,他策划组织灯谜活动近百次,带领省、市灯谜队参加全国竞赛,两次获得团体冠军,并在大、中、小学开讲座培养灯谜传人。

在各方支持下,2006年,敖耀寰牵头成立了省灯谜协会;2009年,长沙谜语在他的带领下成功申报了市级非遗;2010年,敖耀寰被评定为长沙市首批非遗项目(长沙谜语)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他被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节目聘为评委。由此,敖耀寰被人称为真正的“谜痴”。

“灯谜在常人眼中是小孩子的玩意,就只是猜个谜语。其实,灯谜的魅力不在猜出谜底,而在于设计谜面,其中包含了很多基础、技巧和设计的学问。”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陷入“谜途”的敖耀寰相继出版了《葫芦集》《乐隐集》《品灯集》等多本与谜语相关的著作。2022年,他将自己30余年来所采撷到的“奇花异草”汇集成了一本30万字的《葫芦谜趣》,著作中既有介绍灯谜知识的灯话,亦汇编了他原创的数千条谜作,不仅新颖有趣而且熔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

“与众乐谜,乐在其中。”在“谜途”上已经跋涉了30余年的敖耀寰笑言,自己是个“痴谜”的老顽童,会一直坚持下去。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谜语,爱上这项文化活动。

特写

将浏阳文化融入谜语中,极具地方特色

“西乡镇头钉只船,东乡永和做片舵。不坐北乡永安客,专装南乡文市货。”浏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中华诗词之乡,有着较为坚实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对于灯谜而言,浏阳也是十分有地方特色的。

据敖耀寰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浏阳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就经常举行周末猜谜以及新年、节日灯谜会。也是这些有地方特色的灯谜,为他日后从灯谜爱好者到“制谜人”再到“迷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面这条属于咏物叙事的民间谜语,颇具浏阳地方特色,它将浏阳的东南西北四乡都写进去了,实属难得。答案是旧时裁缝师傅用的老式熨斗,有没有猜对?”说起这条谜语的谜底,敖耀寰耐心地做着解释,“西乡镇头钉只船”说明熨斗是铁做的,“东乡永和做片舵”说明其把手是木头做的。这条船不坐人专装木炭或煤炭,这恰好就是“南乡文市货”了。

“远看一座庙,近看一乘轿,里面坐个人,吵起像雁鹅叫。身坐竹林桥,脚踏沿溪桥,两眼望白沙,向河里打石头。”

“是不是感觉有点难?此谜在浏阳官渡、达浒一带流传颇广,东乡人用东乡话念会好理解一些,谜底是织布机织布。”说起这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彩谜语,敖耀寰兴致勃勃。以前,东乡人称织布机织布为“土机匠织布”,这条谜语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家用织布机的形状以及工匠织布的整个过程,特别是“竹林桥”“沿溪桥”“白沙”三个地名都在浏阳东乡一带。

传统的文化和方言的结合,让人惊艳。因为深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腔调里的乡音乡情,敖耀寰一直在创作具有浏阳特色的方言谜语。

2021年,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浏阳方言童谣发音人孵化基地、传承基地以及耿郑振传习室三块牌子落户道吾小学。当天,敖耀寰亦受邀参加了浏阳话版的《马兰开花谣》作品首发式。看着孩子们随着欢快的音乐、俏皮的韵律快乐地舞动起来,他亦出了一条“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的谜面,当场便有人猜出是“结筋绊筋”。“因为这个童谣也是孩子们在跳皮筋的时候唱的,跳皮筋必须先‘结(拉开场地)’,然后再‘绊(蹦跳)’,扣合得十分严密。”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猜商业名词,答案为‘打九折’)”“渔樵悦唱双枫浦(活动主题词,答案为‘欢乐浏阳河’)”……数十年来,敖耀寰创作了大量带有浏阳元素的谜语,内容涵盖了浏阳红色景点、浏阳名人、党史事件、文明城市创建等方方面面,不仅为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欢乐,更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人物简介

敖耀寰,湖南浏阳人,1951年生。中文教师,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供职于长沙市工人文化宫。2006年牵头成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被聘任为主任(会长);2010年成为长沙市首批非遗项目(长沙谜语)传承人;2014年任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谜语大会谜艺顾问和评委。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