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拼装、爱画画的钟昊霖,展示了自己首次制作的龙样陶艺作品。记者莫瑜
“7月15日到9月1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瓷艺中华‘陶溪川杯’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561名青少年制作的602件/组陶艺作品。”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展览信息。但家住荷花街道西环村的张嫩苗,正计划带着11岁的儿子钟昊霖去到现场观展。
“儿子制作的一件陶艺作品入选了作品展,太惊喜了!”张嫩苗高兴地和亲友们分享了好消息,“这可称得上是陶艺的‘国展’啊,湖南只有一件入选!”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钟昊霖也非常兴奋,这极大地提振了他的信心,“我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捏出更多好看的作品来。”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双龙出海”入国展,为湖南省唯一入选作品
龙是传说中的通天神兽,神秘而又神圣,它英勇善战、聪明多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钟昊霖这次入展的作品便与龙相关,名为《双龙出海》。
“我的作品表现了一条四爪青龙和一条五爪金龙,在汹涌澎湃的海面上追波逐浪、起舞、戏珠的情景,展现了两条龙刚劲矫健的身姿、祥瑞和谐的景象。”这个夏天,11岁的金沙路小学学生钟昊霖心情一直很振奋。在金沙路小学校长黎超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个开朗的小男孩。刚开始,他还有些拘谨,但在说起自己喜欢的陶艺时,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双龙出海》。甘慧琳供图
《双龙出海》目前正在中国“瓷都”景德镇展出,记者只能通过照片、视频及钟昊霖的描述了解这件陶艺作品。据介绍,这件作品不算大,长、宽约为30厘米,高11厘米,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制作完成。
“这太难得了,含金量很高!”黎超介绍,钟昊霖作品《双龙出海》入选的瓷艺中华“陶溪川杯”儿童青少年陶艺展览,是一个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陶瓷作品展,该展览汇聚了顶级策展团队、国家级评审专家和专业展览场馆,是展示青少年艺术才华的重要舞台。
黎超告诉记者,他还通过查询官方信息了解到,此次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作品总数超过10000件/组,经过20位评委的认真遴选和综合考量,在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两个美术馆展厅,共展出了561名参展作者的602件/组作品。
“其中,湖南地区只有一件作品入选,就是钟昊霖的!”黎超在高兴的同时,也把这一次采访当成了一次家访,鼓励钟昊霖继续努力,“希望他能以兴趣为牵引,争取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绽放光彩。”
兴趣为引,静心捏出佳作
听到校长的表扬,钟昊霖害羞地低下了头。不过,对于校长的勉励,他始终在认真地聆听、不住地点头。
一旁的张嫩苗也为儿子感到高兴,她表示,儿子对画画、陶艺有兴趣,之后他们将重视培养,让儿子学好基础。“儿子喜欢陶艺,但从没专门学习过,只在学校的陶艺课上玩过;他喜欢画画,也没上过培训班,只是自己在本子上画来画去。”张嫩苗说,钟昊霖的书本、练习本上从没有“干净”过,被画上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子既然这么喜欢,我们一定会支持!”
“他对陶艺是真的热爱,不仅乐学、热情,还专注。”钟昊霖的指导老师、金沙路小学陶艺教师甘慧琳也给了孩子极高评价。这次作品展自今年3月份开始征集,钟昊霖是4月份开始创作的。“他在课堂上创作过一条龙,我看到孩子潜力不错,就推荐他参加了。”甘慧琳说。
钟昊霖从小就爱拼装、爱画怪兽,尤其喜爱威猛的龙。龙的模样、表现、动作等,早就扎根在了他的脑海中。和老师交流后,他决定以“双龙出海”为思路进行创作。玩泥巴容易,但是要用湿软的泥巴捏出美观的造型来,可不容易。“那个时候,课间一有空,我就往学校的陶艺室跑。周末及‘五一’假期,如果老师在,我也会跟着去陶艺室。”钟昊霖说。
“在学校时,一有空他就会绕道去陶艺室看看,如果开着门,即使不做作品,也要进去看一看,他是真心喜欢。”甘慧琳说。不过,虽然好学,钟昊霖的性子还是有些急躁,“但他的优点是不气馁,比如有两件作品,他失败了好几次,但他马上就会重新做。”
因为是初学者,钟昊霖不太了解陶艺作品的制作要求,也不太懂泥性,经过老师指导、重复强调以及自己反反复复的琢磨,他渐渐懂得静下来、慢下来。沉浸其中,进步自然很快。泥坯制作完成后,自然干燥,再上釉、烧制,一个多月后,“双龙出海”出炉,效果超乎想象。
新闻延伸
“双减”之下助力孩子“陶”冶时光
陶艺,是一种让孩子和大人都着迷的艺术。近几年,金沙路小学开设了陶艺特色课程,将美育、劳育融于一体,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力。
黎超介绍,全校学生每学期都有两次、共四课时的陶艺课,由陶艺专业老师授课,学生们将体验从陶艺作品制作、上釉到装窑炼制的陶艺全过程,每学期都有上千件学生作品出窑,“这次钟昊霖的作品脱颖而出,也说明我们的特色课程培育有了成效。”
事实上,在2021年,金沙路小学的陶艺课程就吸引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博士、副教授王贞前来走访调研,当年便获得阶段性成果,发布论文《“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陶艺美育研究——以浏阳市金沙路小学为例》。
论文中提到,陶艺能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培养造物和塑形能力、问题导向的设计思维、积极自发的内在学习动机等。陶艺美育的开展可抓住儿童爱玩的天性,以兴趣为引子,使学生在没有防备和顾虑的情境下发散思维、释放活力、进行创作。陶艺材质的亲和特性能够给予学生安全感、操控感和成就感。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带着对陶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与陶泥互动并创作,其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在手的动作上,感受泥土的天然材质,满足自身的掌控感,通过摔、拍、捏等动作释放内在的能量。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可获得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对之后学习和创作的信心也更加明显。
“这便是我们开展这一特色课程的初心,希望孩子们从陶艺中收获成长。”黎超说,给学生们提供平台后,如今,学校正努力让学生们的优秀作品“走出校门”:7月底,学校与浏阳市新华书店·中心书城联合开展了“书香校园·共享阅读”——以校助校陶艺作品爱心义卖活动,将20件由学生制作的陶艺作品进行集中展出拍卖,拍卖款注入公益基金,助力偏远地区书香校园建设。“没想到这些作品总共拍卖到了2860元,其中一件底价为168元的作品,经过30多次加价后最终以478元的价格成交,学生们一个个都激动得不行!”提起这次义卖活动,黎超依旧十分欣喜。
近期,学校又开展了为期3天的“训练营”,组织一批爱好陶艺的学生进行航天主题陶艺作品创作活动。“作品出窑后,我们将选取优秀作品捐赠给浏阳的科普教育场馆,在展示孩子们创作力、创新力的同时,也能激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在陶艺制作这项爱好中焕发光彩。”黎超表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