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兴(右)将粽子拉到夜市销售,现包现煮,香味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选购。贺再亮摄
端午节临近,又到粽子飘香时。6月20日,一场雨过后,空气凉爽清新,嗣同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一路走过,街道两边卖粽子的小店不少,一家名为“农夫土产品”的小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时节,这家店的主营产品是传统粽子。店门口架着一口锅,店老板现包现煮,门前的牌子上写着“糯米自种、粽叶现摘”,人来人往,生意不错。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店里还挂着“二手电器买卖”的广告,店主闲暇时给人修电器。
这是家夫妻小店,开了有20年,店老板是53岁的胡小红,一手娴熟的包粽子好手艺,负责小店的日常经营;她的老公蒋文兴,则集众多手艺于一身,打着“乡里传统粽子”“旧电器回收”的小招牌,四处赶集、做生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老街巷里,粽子飘香
清晨早起去嗣同路菜市场购买新鲜的蔬菜,是市民王贵香每日的习惯。路过一家小店,看到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粽子正出锅,她马上停步买了两个,“当早餐吃正好!”
王贵香是周边的老住户了,对这家小店再熟悉不过。她说,胡小红在这里卖粽子有十多年了,每逢端午节临近,王贵香就会过来买几次,“好吃,这家的粽子用料很实在,特别是咸蛋黄的,又香又沙!”
胡小红正在店内处理粽子。贺再亮摄
胡小红正在店内处理粽子。贺再亮摄记者一大早过来时,胡小红正忙着招待客人。记者注意到,不时有路人停下来,挑选、购买粽子。虽然小店只有一二十平方米,但是分区合理,空间利用率高。门前左右摆着两个桌台,一边分堆摆放粽子,一边则放着咸蛋、皮蛋、粽子礼盒等。
“都是现包现煮的粽子,老口味,一天可以卖几千个!”胡小红热情地介绍,店里的顾客以老主顾为多,可散卖可批发。桌台上放着几包真空包装好的粽子,胡小红说,这样就能多留几天。桌台旁还有几个箱子,“里面装了500个粽子,要发到小河乡去的,那里有家超市每年都会在我这里订粽子。”
手法娴熟、用料讲究,每年能卖出几万个
一大早,粽子就售出了不少,店里的大锅再次热气腾腾起来,等着下一批粽子下锅。这是个一次能煮900个粽子的大锅,胡小红说,粽子要煮足6个小时才算好。看店之余,她也不会闲着,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包粽子。
记者在旁边观察了一会,裹粽叶、填料、捆绳子……只见胡小红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包好的每个粽子大小均匀,想来是十几年的老手艺,才有了如今娴熟的手法。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摆放在盆子里,不同颜色的绑绳代表着不同的口味。碱水粽、肉粽、红豆粽、咸蛋黄粽、红枣粽……各种口味的粽子俘获了不少人的胃。
要好吃,有讲究。胡小红说,自己的手艺来自自家嫂子,就是传统的粽子做法,讲究在用料和制作上。
首先是选材讲究。糯米是自己种的老种糯米,特点是软糯香;粽叶来自老家枨冲镇青草村的山冲里,现摘现用,清香味浓;肉馅则是一大早去市场买回的新鲜猪肉,肥瘦相间;咸蛋黄更是讲究,所用的鸭蛋是老家姐姐家养的鸭子生的,腌够了时间,才取黄做馅。
其次是制作。所有的粽子都是现包现煮,煮粽子也不用高压,先武火后文火,确保每锅粽子煮的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
因为食材真,又实在,每年农历三月至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这段时间里,胡小红店里的粽子都非常畅销,能卖出四五万个。“还记得去年端午那几天,小店都没打烊,我们两口子外加几个临时请的人,轮班通宵包粽子、煮粽子,总算没有让顾客失望。”
胡小红高兴地说,今年他们也做好了准备,希望能卖出更多的粽子。
特写
学来“八门手艺”,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这是小本生意,虽然累,但是充实!”交谈之余,胡小红感慨生活的不易,“不过,如今已苦尽甘来了!”
蒋文兴、胡小红夫妻是枨冲镇青草村人,有三个孩子。在乡村,如果单靠几亩田来支撑家里,相当不容易。于是,2000年左右,勤劳的蒋文兴就挑着担子来到浏阳城区谋生活。读书不多的他,从担着水果卖开始,慢慢有了经验,就买了辆三轮车,开着到各个乡镇去赶集。后来,蒋文兴又在嗣同路租了个小门面,春天卖粽子,夏天卖水果,冬天卖炒米糕,加上他间歇性出去赶赶集,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三个孩子都很懂事、不用操心,两个女儿学习好,大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嫁人了,二女儿正在读研,小儿子如今也在长沙上班了。”胡小红笑着说,以前的生活很苦,但夫妻俩都是勤快的人,“特别是我老公,不打牌不抽烟,从来就闲不下来。”
虽然书读得不多,蒋文兴的动手能力却很强,他的姐夫会木工,他看着看着也学会了做家具;家里有亲戚会修电器,他跟着干也学会了,又增加了一门谋生本领——给人修电器、回收旧电器;家里还有亲戚会做炒米糕,他耳濡目染,掌握了这门手艺,炒米糕也成了店里的“冬日特色”。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