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街道道源湖村,粽子加工厂房内,工人正在包粽子。记者刘谢禹
近段时间,作为远近闻名的粽子村,关口街道道源湖村各大粽子生产企业正在加班加点生产粽子。在粽叶的包裹下,糯米、咸鸭蛋、蜜枣等各类食材,变成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从浏阳发往全国。
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新厂房里,一批刚刚打包装箱的粽子被移上货车,即将发出。
这批粽子背后,不仅有大量工人的努力,还有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的支持。“道源湖村有移民户108户、355人,是浏阳重点移民村。为了助力移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去年我们投入180万元移民资金,帮助村上建设了这个食品加工厂房。”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厂房的建设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正要扩张产能的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村上签订了租赁协议,在此开设生产线,赶在端午消费旺季来临之前,将一批批粽子推向市场。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谢禹
移民资金助力,粽子“产房”拔地而起
提起道源湖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粽子。道源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英国介绍,道源湖村包粽子的工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如今全村有200多户、800多人从事粽子产业。
道源湖村制作的粽子由于选材规范、纯手工制作,深受消费者喜爱。2023年1月,道源湖粽子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九批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进一步打响了道源湖村粽子的品牌。
“现在粽子市场非常火爆,村里的几个主要粽子生产企业都在积极扩大产能。”周英国介绍,作为重点移民村,长期以来,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积极给予村上大力帮扶,不留余力地帮助道源湖村做大做强粽子产业,惠及更多移民户。
“粽子市场需求火爆,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扩大产能,如果能建设一个食品加工厂房,那就相当于为村上带来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鸡’。”周英国说,建设标准的食品加工厂房动辄需要上百万元资金,让村“两委”望而却步。
很快,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就向道源湖村伸出了援手。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认为可以通过移民资金帮助村上壮大粽子产业,推动移民增收致富,赋能乡村振兴。
有了移民资金的支持,今年2月,这栋高两层、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崭新厂房拔地而起,由村级运营。随后,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启禄就和村上签订了一份30年的厂房租赁协议,并火速进场安装生产设备。今年3月,厂房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粽子。
村上能收租,移民能分红,企业能减负
看着生产车间内忙碌的工人,周英国脸上满是笑意。他说,根据租赁协议,企业在前十年将支付20万元每年的租金,此后十年租金为22万元每年,第三个十年租金为24万元每年。
“前十年,扣除村集体收入部分和厂房折旧成本之后,所有移民户都将有10万元左右的分红。”周英国说,更重要的是,移民户不仅有一笔长期的收益,还获得了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机会。
钟启禄介绍,有了新的生产厂房,如今公司正在大力提升产能,丰富产品口味,因此需要大量工人。目前,在新厂房内工作的员工有100多人,其中近20人是道源湖村的移民户。
邹世海就是众多来此务工的移民户之一,他负责粽子的蒸煮工作。在热气腾腾的蒸煮房内,邹世海熟练地操作龙门吊,将一笼粽子放入专用的蒸煮设备里,“一次煮500个,半小时就能煮一锅。”邹世海说,他原本在外从事装修行业,今年4月得知村上的粽子厂招工,他立即报了名。对于如今的工作,邹世海十分满意,“离家近,每天大概有300元收入,年底还有分红。”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租赁厂房的形式扩大生产,无疑有效降低了成本和前期投入。“我原本是想自己建厂房的,得知有这么一个项目,我们立即和村上对接,在厂房建好的第一时间,就签下了租赁协议。”钟启禄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个食品加工厂房从一开始就是为粽子生产企业“量身订制”的。厂房建设之初,就做好了相关功能分区设计,并且针对粽子重量较大的特点,在承重上进行了加强,“安装好生产设备,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
据了解,道源湖村食品加工厂房的建设是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以移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结合各镇村资源禀赋发展移民产业和项目的一个缩影。“2022年,中心共投入移民资金2323万元,扶持建设移民项目151个,涉及26个乡镇(街道)、135个村。”市库区移民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心已探索出扶持大户以奖代补、保本分红、固定资产投入、移民占股四种产业模式,通过高效充分利用好移民资金和移民政策,让全市的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