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邓启云。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2021年5月22日,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2022年5月22日,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际,省农科院组织了一场高峰论坛,追忆和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
作为袁隆平院士的高足,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邓启云在论坛上表示,一年来团队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捷报频传,“这就是对恩师最好的纪念。”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恩师将接力棒交于我,这份责任沉甸甸”
邓启云是浏阳蕉溪镇人,1983年,21岁的邓启云从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书,而安江农校正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
也正是这一事业上的交集,让邓启云从此一头扎入了杂交水稻研究。“在学校共事5年后,因为科研需要,我被袁老师招到了才成立4年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从事杂交水稻栽培生理研究。”邓启云回忆说,第二年,袁隆平主持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因为受到当年盛夏低温影响,遭遇瓶颈。
冷静分析后,袁隆平努力寻找解决方案。1990年,开年终总结会时,袁隆平在讲台上说:“光温敏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是‘863’计划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找一个专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找谁呢,我看邓启云就行。”
“就这样,我接过了恩师手中的接力棒,责任在肩,言犹在耳。”从1991年开始,邓启云便在袁隆平的直接指导下,专攻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难题,“我之后在科研上的进取和成长,都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带出来的。”
1992年,袁隆平发表重要论文《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其中的部分研究数据就由邓启云提供。1992年和1994年,邓启云连续发了多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并于1996年,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这些研究成果为两系法技术的成功与推广夯实了基础。
1997年,邓启云考上了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记忆中那个在安江农校常光着脚在台上讲话的袁老师,从此成了自己真正的导师。“读博期间我本来想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邓启云说,那年10月,袁院士在南京参观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时,突然来了灵感,建议他改做“超级稻理想株型研究”的课题。
“这是袁老师在我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交给我的一项任务。”邓启云说,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后,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全身心投入到了新课题的研究中,并在十多年后完成了这一项任务。2011年,新品种水稻实验不负众望,突破了超级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大关,很多人也因此知道了默默无闻的选育者邓启云。
“恩师为我‘赌气’,知遇之恩无以回报”
亩产900公斤只是开始。2014年,邓启云主持育成的新品种在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第四期攻关中,率先突破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目标,并在农田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也正是这次新闻发布会,让我更感念我的恩师,知遇之恩无以回报。”邓启云清楚地记得,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袁隆平曾为他在主席台上没有“一席”之地而赌气,“他看到主席台上没有我的名字十分生气,站起身来,叫人搬凳子,一定要我坐到主席台上去。”
在邓启云落座前,袁隆平一直站着,足足有十多分钟,直到邓启云在主席台坐下,他才坐下来,“这一幕让我既惶恐又感动,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成功并非用名利或者人前的光鲜来衡量,但这份关心来自于一位名望无以复加的大科学家,不禁令我生出知遇之恩难以回报的感动。”
如今,放眼中国民族种业的新时代,邓启云的杂交水稻情结尽在其中,他说,一方面是受袁院士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感召,以及长期在他身边工作受到大师风范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在工作中逐渐产生对中国种业的思考与体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份责任心和难以割舍的情感。
“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开始大面积示范……”一年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袁隆平遗志,发扬袁隆平创新精神,接续奋斗,捷报频传,在高峰论坛上,邓启云代表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通报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未来,邓启云带领的团队将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超级稻的研发。“袁院士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其实就是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的梦和产业化推广振兴民族种业的梦。”邓启云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围绕这两个梦,继续追求单产的提高,积极应对全球变暖和病虫灾害,在抗病抗虫抗逆超级稻新品种的选育中持续创新,让水稻种植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让粮食更安全,让乡村更美丽。
在邓启云最近发表的一篇纪念文章中,他说道:“恩师离开了,但他为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科技领域留下了一座丰碑,他的精神与梦想永远与我们同在,请恩师放心,年轻‘后浪’风华正茂、茁壮成长,杂交水稻事业必将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我们将接续传承恩师精神,真正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人类温饱,作出‘沉甸甸’的贡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