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稻田里养了十多种鱼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是一年丰收时。位于社港镇丹霞村的阡陌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潘育仁正忙着将稻田里收获的各种鱼类打包,“20元/斤,不愁销路,顾客都说我们的鱼‘汤鲜肉美’。”
4年前,在休闲食品行业打拼多年的潘育仁回到老家丹霞村。看中了生态食材发展的广阔前景和丹霞村的良好水资源,他和同村好友徐来走到一起,决定在稻田上做文章。经过3年多的精耕细作和持续探索,如今,他们的“稻+鱼”发展基本成熟,每亩纯收入超过万元。“稻+鱼”也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吸引带动2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方平
回乡创业
合伙发展“稻+鱼”
8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阡陌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鱼”基地。微风吹过,两旁绿油油的稻浪起伏;稻田养鱼沟里,鱼儿时不时欢快地跳跃,泛起阵阵涟漪。
“鱼为水稻除草、灭虫、松土和增肥;水稻发挥边行优势,夏季为鱼类防暑降温。因为不需要使用农药化肥,鱼和大米的品质更好、效益更高。”对于“稻+鱼”带来的优势,37岁的潘育仁早已了然于心。
在探索“稻+鱼”之前,潘育仁在休闲食品行业打拼了10多年,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之时,2015年年初,他的父亲因恶性肿瘤突然离世,这改变了他的奋斗方向:“医生说,恶性肿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与饮食有关。”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原生态食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很快,潘育仁与同村好友徐来走到了一起。丹霞村人多地少,三面临水,必须在水稻上做“文章”。从2015年6月至11月,潘育仁和徐来就没少往外跑,“稻+鱼”“稻+蛙”“稻+虾”都是他们学习考察的内容。最终,结合丹霞的实际情况,潘育仁和徐来决定将“稻+鱼”作为发展方向。2015年年底,他们流转了40余亩农田,正式启动基地建设。
因为都是新手,2016年,他们并不急着上规模,而是站在试验的角度,探索积累技术和经验。40余亩的稻田里,他们只投放了2000尾草鱼鱼苗和1000只甲鱼苗。
效益可观
亩纯收入超万元
“看起来挺简单,但要快速取得效益并不容易。”潘育仁说,刚开始做“稻+鱼”共养时,基地每年都会出现死鱼的现象,请教专家才知道是鱼得了肠炎病,这种病与水质、水温、水深及鱼吃的东西都有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潘育仁增加了养鱼沟的深度,及时做好消毒杀菌工作,还在田埂上种草喂鱼。从2018年开始,基地就很少出现死鱼的情况了。
除了有效解决鱼类肠炎病的问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稻+鱼”发挥最大效益。“以前我们的养鱼沟就设置在稻田四周,经过今年的观察,其实这并不利于稻田内的水循环,反而容易形成死水湾,让鱼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蚕食禾苗。”徐来说。
今年,他们重新优化了养鱼沟,只在稻田进水口设置了一条较大的养鱼沟。“水流经过养鱼沟后再流向水稻,通过水稻净化后再流向下一丘稻田的养鱼沟,这样循环,不仅让田间的水活起来了,还高效利用了肥料,让水稻和鱼的生长都能受益。
目前,潘育仁和徐来的“稻+鱼”基地已经拓展到了200多亩,稻田里除了最初的草鱼、甲鱼外,还增加青鱼、鲢鱼、鳙鱼、泥鳅、黄鳝等10多个种类,并基本实现自我繁殖、平衡共生。
“因为都是按照原生态的方式生产,所以不管是大米还是鱼,顾客都说我们产品品质好。”徐来告诉记者,通过订单销售的方式,基地今年生产的大米,已经全部按照38元/斤的价格预定完了,鱼则按照20元/斤的价格持续发货,每亩稻田每年的纯收入超过1万元。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