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着可回收物品,村上的小朋友在“环保超市”兑换到了实用的水彩笔。
“叔叔,我拿了空矿泉水瓶来换水彩笔。”8月15日上午,在普迹镇新府村,7岁的周天乐来到村上新开的“环保超市”兑换物品。“你这周已经是第三次来了,值得表扬。”见到熟悉的身影,新府村党总支书记陈锡明点赞。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普迹镇不断创新方法,引导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相比去年同期,实现垃圾减量60%。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莎
培养孩子成为家庭垃圾分类小监督员
8月8日,一家与众不同的超市——“环保超市”在新府村村委会开张,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前来“打卡”。与其他超市不同,“环保超市”的商品都是不对外出售的,想要得到这些东西有特殊要求。“如果是小朋友,只需要带着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物来兑换就可以了;村上获评‘醉美家庭’荣誉的家庭,则可直接前来领取三件日用品。”陈锡明介绍。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将其发展成家庭中的垃圾分类小监督员。”陈锡明说,农村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就是难在垃圾分类意识难养成,习惯难坚持。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新府村组织村干部、青年党员积极行动,组成了一支垃圾分类督导队,面向全村村民发起上户宣传、户外督导的垃圾分类攻坚战;同时,创新方法,引导村民主动垃圾分类。
“我们还开展了‘醉美家庭’评选活动,表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家庭和个人,打造示范家庭、示范小区等典型,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陈锡明介绍。
熊志善家是村上首批获评“醉美家庭”荣誉的家庭。村上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熊志善夫妇拿出了年轻人读书的劲头,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培训课,还隔三差五往村上跑,学习掌握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们家的孩子比我们更积极,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落后呀。”
把好“三关”,垃圾减量看得见
普迹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长刘萌春介绍,去年全镇有4个村成功创建“长沙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其他5个村今年也启动了“长沙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创建工作。
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刘萌春总想着要如何减少垃圾量。“除了村上发放的两个垃圾桶,从今年开始,我们还要求每户村民在家中的厨房里备上煤炭灰桶和潲水桶。”刘萌春说,农村60%以上的生活垃圾都是菜叶、剩饭剩菜、瓜果蔬皮、煤灰等可堆沤、可填埋的垃圾,自行填埋到田地,既可减少垃圾总量,又能作为养料肥沃土壤。
“除了源头减量,我们还严格把好‘三关’。”刘萌春介绍,首先是把好保洁员垃圾收集关,其次是各村环保专干和镇村干部组成的青年服务队要把好宣传督导关,再次就是镇上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要对各村运来的垃圾把好检查关。
今年7月底开始,普迹镇垃圾中转站的工作人员周宏武每天对垃圾收运情况进行登记并公布,分类不到位的,就会退回重新分类,“可回收物由保洁员单独收集出售,有害垃圾则按相关规定存放,定期由专业部门清运回收,餐余垃圾由村民自行处理,垃圾总量减少了,我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
“今年一季度,我们镇上的垃圾中转站收了280多车垃圾,二季度就只有230多车了。”层层把关、关关做好,垃圾减量成效有目共睹,刘萌春说,相比去年同期,普迹镇实现了垃圾减量60%。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