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前,解放军路经岩前新村时,解放军战士曾借住在当地刘家祠堂内。
7月8日,文家市镇岩前新村。瓢泼大雨不期而至,雨雾笼罩着这个边远小村,让远山愈发显得苍翠欲滴。
1949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分三路进入浏阳县境。其中一支以四十五军前卫师为前锋,从江西慈化进入浏阳文家市镇。然而,途经湘赣边界岩前新村时,国民党军的小股残余力量依地理优势,搭起了炮台,挖出了战壕,架起了机枪土炮,意图做最后的抵抗。
对于接下来发生的战事,岩前新村65岁村民刘大棉从爷爷口中多次听到。据刘大棉介绍,解放军翻山走小路到达岩前后,面对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军残部,他们想了一个妙计:自制“土坦克”抵御流弹,最后突围炮台赢得了胜利!刘大棉的爷爷刘名远在解放战争时以积极分子的身份参加地下党、湘赣边区人民解放队,这场在家门口发生的智斗,是童年时期爷爷最爱与他讲的故事。
匆匆70载,岩前解放往事没有留下文史记录,只以故事为载体、以记忆传承的形式,在岩前新村流传至今。那种艰苦奋斗、不畏险阻的精神,指引着后辈砥砺奋进。如今,岩前新村成功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构建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踏上新征程。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康陈郁琳彭红霞
正面掩护侧面奇袭,先锋小队攻下炮台岭
“虽然只有国民党一个班的兵力驻守,但他们在高处设置机枪土炮塔楼,大半个村子都在射程范围内。进军的解放军大部队经谨慎考虑后,决定派出先锋小队,走山路绕到偏后方进行奇袭。”在刘大棉的带领下,记者一路沿着古村道向山冲深处走去,去寻找当年的“战火硝烟”。行至名叫刘家冲的地方,刘大棉示意:不远处的青山就是当初解放军入境之处。
据刘大棉介绍,先锋小队没有急着攻炮台,而是在乡亲们、人民解放队的帮助下,筹集了几张饭桌、数床旧棉被和若干工具,作为奇袭的防御工具。
解放军战士以桌子作为支架,再将浸透水的被子一层又一层层盖住桌子,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简易而实用的“土坦克”。在战友的佯攻掩护下,两人为一组蹲在简易“土坦克”后贴在灌木中前行,悄无声息地绕过正面攻击。
刘大棉介绍,冒着流弹的危险,先锋小队在“土坦克”的掩护下,最终奇袭成功拿下炮台,“大部队随后全速到达岩前,并以班为单位分散驻扎在祠堂、居民家中修整。”
解放军部队艰苦朴素作风,给当地村民留下深刻印象。“非常规矩,都是征得村民同意才借住,第二天一大早在收拾好铺床的稻草、给水缸挑满水后,就离开岩前去了文家市集镇。”刘大棉表示。
“穿着草鞋和全是补丁的衣服,生活很艰苦、精神很乐观,还教我们这些年轻人唱歌跳舞。”70年前,玉泉村村民蔺传根刚满20岁,与几批过境的解放军部队都有过接触,至今还能小声哼唱解放军教的红歌,打莲花(类似于快板)的姿势也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段解放往事口口相传,在岩前新村流传至今,老一辈的人几乎从小听到大,文家市镇岩前新村党总支书记蔺代广就是其中之一。
“村部前面还有壕沟基坑遗迹,炮台所在山坡被村民称为炮台岭,刘家祠这些解放军住过的地方,还能看到当年的标语。”在蔺代广看来,解放军不单留下了这些痕迹,更将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留在岩前村民心中代代相传。
致力“造血”,省定贫困村摘“穷帽”
时光飞逝,解放军走过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住过的土砖小屋成了精致的小洋楼。
“水泥路到了每个组,贫困户都住进新房,各项基础设施也都齐备了。”刘大棉细数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而这些变化,源自另外一场战役——脱贫攻坚战。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岩前新村一直以来是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524人。扶贫工作队入驻岩前新村后,与支村两委致力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定详细的产业扶贫计划。
岩前新村白溪片和平组的张运通,就是村上最先尝到致富甜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养了100箱蜂,40多只黑山羊、2亩鱼塘、2000多只鸡,年收入稳定在10万左右。”张运通高兴地说。
难以想象,5年前,张运通家曾经是村里最贫困的家庭之一,一家人挤在土砖房中。2014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拿到了4万元危房改造补助,一家人住进了新房:“我有养蜂经验,村上帮我申请贴息贷款,还请来专家送课培训。”
就这样,老张的“甜蜜”事业走上稳定发展大道,2015年一家就实现了脱贫,还带动30多户贫困户一起养蜂,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岩前新村的产业扶贫计划也升级到“2.0”版本,村上创新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组建起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道路。
在这种模式中,党支部班子成员既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同时也是“扶持人”“销售人”,既提供养殖技术保障、又负责对接市场。2017年,岩前新村实现省定贫困村“摘帽”任务。
如今,岩前新村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多,村集体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33%以下,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奔向小康。
史海钩沉
恳请乡亲“六不要”
杨勇悄悄回到故乡
1949年7月中旬,在文家市全境解放之际,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司令员的杨勇,率部队经江西、湖南向大西南进军。途中,杨勇将军顺路回到阔别20余年的家乡文家市,小住了6天。
“将军戎马一生,就回这一次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市政协文史调研员、《文家市镇志》副主编余振魁曾一一走访杨勇亲戚、邻里和亲历者,将这一段往事还原。
抵达与浏阳毗邻的江西万载县时,想到即将率部队经过家乡,杨勇激动不已,修书一封转到家乡。信中,他恳请乡亲们“六不要”:不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不要上街夹道欢迎、不要张贴为他个人歌功颂德的标语口号,不要在他家张灯结彩摆排场,不要为他杀猪宰羊设酒宴,不要给他个人送礼品。
同时,杨勇还要求家乡党组织紧急行动起来,发动乡亲们做好迎接解放和支前等工作。
“杨勇将军即将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家人接信后第二天便派人去万载县城接风,怎料将军不见,收到一段传话:不要这样来接嘛,我参加革命以后就姓‘共’了哩,这样接我是不会回去的!”余振魁说,尽管将军这样说了,但父老乡亲还是抑制不住对杨将军的敬仰和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家家户户挂上红旗、燃放鞭炮,并涌向街头迎接。
但始终不见将军身影。杨勇到底回来没有?什么时候回来的?
余振魁在他的调查纪实《杨勇将军故里行》一文中写到:7月20日上午,杨勇将军在几名警卫的陪同下,徒步从慈化经花园冲翻过高升岭后,有意避开夹道欢迎的乡亲们,一出山桐窝便悄悄拐进里仁学校操坪,进入校门巷道(今标语巷)出街门,横过仅丈许宽的街道,不声不响回到了位于中街的家中。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