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都养得很好,今年上半年已经收了500斤左右的蜂蜜了,如果后期持续有好天气的话,今年的整体收入应该还不错。”日前,在蕉溪镇早田村,46岁的李劲松说。
从昔日的贫困户到如今乡邻眼中的养蜂能手,李劲松探索出了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道路。在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的关爱,帮助指导贫困户养蜂、参与青年协会、走访敬老院……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晓芳
最困难的时候他想起了养蜂
因为牵挂住在老家的父母,2008年,李劲松从广州回到了家乡,干起了木匠活。2014年,李劲松年迈的父母双双病倒,同时,他与妻子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这些事情凑在一起,让李劲松的处境很是艰难: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就肯定无法离家工作;可高额的医药费和两个孩子的生活费这些经济上的负担,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异常沉重的负担。也正是因为这些困境,2014年,李劲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怎样才能突破现状,解决家庭收入的难题?李劲松想到了养蜂。
“我爸爸曾经养过蜂,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养蜂。”李劲松说,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养蜂酿蜜也是早田村村民常见的产业。2008年刚回到家乡时,他也养了几箱蜂。“当时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主业来做,只当是闲来无事搞一点,产些蜂蜜自己家用罢了。”李劲松说。而到了家境困难,迫切需要增加收入时,他又想起了养蜂。
养蜂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第一年,因为不懂得赶花期,也没有及时喂养,李劲松养的蜜蜂有许多脱了群。为了养好蜜蜂,他虚心向扶贫专干、农业专家和村民们学习。为了让蜜蜂能够充足采蜜,他还经常奔波在浏阳各乡镇,拉着蜜蜂寻找花田,确保产出的蜂蜜纯度高、味道好。
脱贫不忘做公益和帮助乡邻
开箱、取出箱中蜂脾、割掉一层蜂蜡……如今,对于养蜂的各个环节,李劲松都非常娴熟。因为自产的蜂蜜质量较高,销售起来也更加容易。2016年,李劲松的40箱蜜蜂产出蜂蜜400余斤并成功售出,养蜂的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2018年,李劲松将养蜂规模扩大到60箱,全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自己脱了贫的李劲松,也没忘了帮助其他村民。在早田村,李劲松是邻里眼中的“养蜂能手”,周围养蜂户出现了什么突发情况处理不了时,都会找李劲松帮忙。“我从去年开始养蜂,很多情况都不太了解,也不熟练,他会经常指导我、帮助我。”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朋高告诉记者。
在帮助村民养蜂的同时,李劲松还热心公益事业。今年3月,李劲松加入了镇上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每一次的志愿活动中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政府和大家帮助了我,我很想做些什么回报社会,虽然我出钱不多,但我可以出力。”李劲松说。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