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博士村群“教育秘诀”引关注

编辑:戴鹏 2019-07-04 11:22:21
微浏阳
—分享—

沙市镇秧田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面“博士墙”。资料图片

  不比谁家更有钱,只比谁家孩子会读书
 
  浏阳四个“博士村”走红
 
  7月2日,《湖南日报》刊发了《4个村走出66名博士——浏阳博士村群“教育秘诀”探寻》报道,详细解读了沙市镇秧田村、淳口镇杨柳村、龙伏镇焦桥村、石柱峰村4个博士村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报道刊发后,人民网、新华社、华声在线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相继进行转载。
 
  “博士村”再度走红背后,有什么教育秘诀?记者回访4个“博士村”发现,“不比家境比学习”“再穷不能穷教育”“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后来人”,良好的家风、民风、村风传承,是4个“博士村”公开的“秘密”。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莎综合湖南日报报道
 
  “博士村群”霸屏朋友圈收获众多好评
 
  “为我们勤奋务实、好学上进的浏阳人点赞”“读书是通往外面更广阔天地的敲门砖,这种尊师重教的氛围值得好好宣传”……这两天,《4个村走出66名博士——浏阳博士村群“教育秘诀”探寻》,霸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在浏阳北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博士村”沙市镇秧田村,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那面“博士墙”,30年间,这里走出了24位博士,100多位硕士。“不比谁家更有钱,只比谁家孩子会读书。”耕读文化正是秧田村的“村之魂”。。
 
  “我们就只有一个观念,再穷、再苦,也要供孩子读书。”说起淳口镇杨柳村“博士村”的美誉,杨柳村党总支书记肖敏生说,得益于周围榜样的激励和带动,得益于全村崇文尚学的好风气,更得益于全村上下尊师重教的好氛围。据肖敏生介绍,杨柳村每户人家内厅悬挂着《朱子家训》《乡规民约》,设在村部的文化馆还有对全村“走出去”的300多名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介绍。126年前,浏阳淳口人、举人彭子铨卖掉祖宅及家中100多亩农田,联合当地34名士绅创建了文光书院。文光书院的创建故事,至今传为一段佳话。龙伏镇焦桥村也传承着这种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追溯焦桥村的教育,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以及老者的口述,可以由现在的“解歌希望小学”,往前推至“焦桥学校”,再追溯至“焦桥祠堂”,以及“焦桥育婴会”。“读书养德,以德兴家”更是许多焦桥村民的祖训。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龙伏镇石柱峰村,这是村民们的切身实践。作为省级贫困村,石柱峰村经济落后,但这却挡不住村里人对教育的重视:“不建新房,砸锅卖铁也要供小孩子读书。”石柱峰村党支部书记徐高寿说。在这个5300余人的村子里,本科以上学历300余人,硕士20余人,博士11人,还走出了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化工专家罗方承。
 
  不比家境比成绩学习氛围浓厚
 
  “我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我们一直都很注重孩子们的教育问题。”2019年高考,秧田村村民何翠平的女儿罗思敏考出了576分的好成绩。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但是在周围浓厚的学习氛围的感染下,孩子们不用我们督促,就养成了很好的学习自觉性。”何翠平说,孩子的自觉很重要,父母的陪伴也一样重要。“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晚上做作业我都会陪在边上,在家里时,我也会尽量不在她旁边玩手机。”何翠平说。
 
  在秧田村,大家比的不是谁的家境好、挣钱多,而是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村民们见面,谈论的中心话题也常是孩子的学习情况。”秧田村党支部书记罗鹏说,重视教育已成为秧田村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石柱峰村的学生徐尚成(化名),父亲去年因肝癌去世,在替父亲治病的过程中,家里负债累累。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他的母亲支持他圆梦大学的决心却从未改变。“母亲十分辛苦,希望我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抱着这个信念,徐尚成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每年暑假期间,我们都会全天候开放图书馆,请村里的在校大学生为中小学在读学生上课,还会进行绘画、书法等内容的辅导。”焦桥村党总支书记游磊说。
 
  四个博士村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每考上一个大学生,村里不但会上门祝贺,还会给大学生送上奖金。“主要是起一个精神鼓励的作用。”罗鹏说。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