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产“夏笋”上市

编辑:戴鹏 2019-06-26 10:17:09
微浏阳
—分享—

罗伟红说,这种从福建引进的"夏笋"可炒可凉拌,做汤也不错。图/刘珂
 
  填补夏秋季节鲜笋供应空白
 
  炒着吃、凉拌都行,煲汤的味道最好
 
  风吹叶摇,竹浪起伏。6月25日,在位于小河乡新河村的马蹄笋生态农场内,工人们在200亩绿竹林海中穿梭,时而弯腰寻觅,时而挥锄挖土,不断收获泥土中的“宝藏”——马蹄笋。
 
  “马蹄笋”因其笋形似马蹄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与浏阳本地常见的春笋、冬笋等不同,马蹄笋的盛产季节是夏秋两季。“正好填补了夏秋季节鲜竹笋供应的空白。”浏阳市马蹄笋生态农场负责人罗伟红介绍。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历经磨难,马蹄笋“修成正果”
 
  为了避开高温,农场的工人们采摘马蹄笋会选在凌晨4点开始。他们拿着铲子、背着锄头,来到这片200亩的竹林里“寻宝”。“快来搭把手”“把笋子装车”……上午10时许,马蹄笋的采挖就结束了。
 
  马蹄笋个大如拳、质白清脆,上市时间是6月-10月。眼下马蹄笋已经上市,农场里挖笋忙不赢。“竹林太大,目前请了4个人,每人每天将近能挖一百斤,进入高峰期后还要多请几个人,每天要挖上一千斤。”罗伟红一边装车一边说。
 
  “马蹄笋并非本地品种,而是我们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引进的。”农场合伙人高山告诉记者,三年前,在广东从事餐饮业的他听说了这种“反季节”竹笋。感到好奇的同时,他也发现了市场空白带来的商机。与在葛家镇开水泥制品厂的表哥罗伟红商量后,他们到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一带进行了考察,并于2017年3月一次购买了8000根绿竹苗。
 
  买来竹苗栽下到现在已经两年多,竹林遭受了大雪、冻雨、干旱等恶劣天气的挑战。最让高山心有余悸的是,2018年1月,连续的雨雪天气让竹林受到大面积损毁,许多竹子冻死了。“按照原计划,去年马蹄笋就能上市,因为这回事,我们又去福建买了3000株竹苗。”高山说,这次损失也为他们积累了经验,今年元旦前后,浏阳再次降雪,他们赶紧请人清除枝叶上的积雪,竹子才没有受到伤害。
 
  流转200亩土地栽笋,带动村民增收
 
  在小河乡新河村,远望白墙黛瓦、绿树葱茏,整个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犹如一幅山水画。“这里山好水好,气候适宜,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罗伟红和高山的老家在浏阳城区,选择小河种植马蹄笋,主要是被小河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的。经朋友介绍,他们将农场选在新河村,并从当地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栽种竹子。
 
  “本来村民只种一季水稻,收益比较低,他们来了之后,村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还能提高收入。”村民小组组长胡德海介绍,除了流转土地的租金,200亩绿竹的栽种、打理、采摘都需要工人,这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农场请的都是本地村民做事,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每人每天130元的工钱,还带动了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种植马蹄笋,收益见效慢,从种下竹苗到开始收笋需要两三年时间。“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这边,隔三差五就往小河跑。”罗伟红说,日前,他们与长沙市的一家经销商达成了包销协议,不久后马蹄笋就会走上消费者的餐桌。“可炒可凉拌,但是最好吃的做法还是煲汤,鲜甜清爽,回味无穷。”高山表示,如果马蹄笋的市场行情好,还可以在当地进行推广,作为农民增收的一种补充手段。
 
  “我们打还算在竹林里养鸡,发展生态养殖。新河村风景优美,竹林也具有一定观赏性,可以建设休闲农庄。繁殖能力不强的老竹子还可以砍伐下来造纸……”望着眼前的竹林,罗伟红和高山这两位“乡村合伙人”已在心里勾勒出了一张“发展蓝图”。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